目前,本澳的無障礙設施仍有明顯的碎片化與分散化問題,行人路常見導盲磚不連貫,甚至被電話亭等障礙物阻擋,不僅無法發揮引路功能,更對視障人士的通行安全構成威脅。社會普遍認為,應加快推動無障礙環境立法工作,作出全面且系統的規範,以完善頂層設計,切實保障殘疾人士及長者等群體的暢通無阻生活環境。
在私人樓宇方面,本澳部分大廈出入口與行人路間存在明顯高低差,即使大廈管理機關有意改善無障礙設計,卻往往因出入口處有主要結構柱樑,難以改建無障礙通道。若將無障礙通道延伸至周邊行人路,則又涉及佔用公共空間,導致工程遲遲無法推進,長期影響行動不便住戶的出入。事實上,相關問題可透過主動優化行人路設計來實現,因此特區政府有必要從整體規劃着手,系統性改善社區無障礙通行環境。
在公共設施方面,以望廈山市政公園為例,其4個出入口均以樓梯或斜坡為主;園內部分樓梯寬度過大,兩旁及中間均未設置扶手,缺乏安全輔助措施,對長者及行動不便人士極不友善。市政署雖表示已就無障礙步行系統開展研究,但因該區域屬本澳重要山體,且涉及被評定的不動產及緩衝區,需審慎研究並諮詢各權限部門的意見,以在現場條件、遺產保護與生態保育間取得平衡。然而,面對日益嚴峻的人口老化趨勢,無障礙環境的改善已刻不容緩,特區政府應當積極尋求技術突破與跨部門協作,儘快解決公園無障礙通行問題。
必須強調,隨着本澳社會老齡化進程加速與居民對生活品質要求的不斷提升,無障礙環境建設已不僅是設施增加,更是社會衡量人文關懷的重要標尺。唯有透過法律保障、整體規劃與持續優化多管齊下,才能讓無障礙理念全面落實,使有關群體得以平等、從容地參與社會生活,共享城市發展成果。

立法會議員、社會服務者李良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