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提出修改《僱員的最低工資》法律,建議將每小時最低工資調升至35澳門元、月薪約7,280 元,預計於明年生效。這是自2020年制度實施以來的第二次調整,方向值得肯定,反映政府關注基層勞動者生活壓力,但幅度仍有上調空間。
最低工資自2020年11月實施以來,澳門經歷疫情與通脹雙重衝擊,食品及生活必需品價格上升明顯。雖然今次調整能稍減壓力,但折算月薪仍低於國際勞工組織建議的「最低工資應佔本地收入中位數五至六成」標準。以本澳現時中位數約一萬五至一萬六千元計算,合理水平應介乎七千五百至九千六百元。
隨着旅遊及餐飲業復甦、企業經營逐步改善,本澳具備條件讓最低工資作更具力度的調整,推動整體薪酬結構上移,維護勞動市場公平,避免低薪階層被邊緣化。最低工資不僅保障收入,更關乎勞動尊嚴與社會穩定。
另一方面,《僱員的最低工資》法律原定「兩年一檢」,但實際上2020年至2024年相隔三年才作出第二次調整,削弱保障效能。若要制度長遠發揮作用,應建立具透明度的動態檢討機制,參考「通脹率+中位收入比例+勞動生產率」等指標,形成可預視的調整公式,使政策與經濟發展同步。
同時,政府可定期公布相關數據與分析,讓社會各界了解政策依據,減少討論的猜測與爭議。最低工資制度的穩定與清晰,是建立信任與社會共識的重要基礎。隨着澳門經濟穩步回升,保障基層、改善薪酬結構的步伐理應更積極、更務實。讓廣大勞動者共享發展成果,才是推動經濟可持續與社會和諧的真正力量。

工聯議員辦事處主任 政咨詢委員會副主席 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 高岸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