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各位是否注意到,我們身邊的單身朋友日益增多,而澳門的搖籃卻越來越安靜。根據最新統計,2024年澳門新生嬰兒僅3,607名,出生率降至歷史新低的5.3‰,而結婚登記雖略有回升至3,187宗,卻仍處於歷史低位。遲婚、不婚、少子化已從個別現象匯聚成社會洪流,正悄然改變著澳門的未來圖景。
一、個人選擇與社會結構的碰撞 許多澳門年輕人並非主動拒絕婚姻與生育,而是在現代社會的複雜網絡中,"緣分"變得越來越難以捕捉。正如一位受訪女性所言:"現代人煩惱很多,精神層面上不一定要選擇愛情。"隨著娛樂消費選擇激增,從串流媒體到寵物陪伴,個人生活已能滿足大部分情感需求,婚姻不再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品。這種追求自我實現的價值觀,體現了社會進步的成果,但當這種選擇成為普遍現象時,卻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社會後果。女性初婚年齡中位數已升至29.7歲,反映了婚姻時間的普遍推遲。與此同時,25-29歲女性已婚比例顯著提升,顯示婚姻觀念正在轉型。
二、低生育率的隱形危機 結婚率低迷直接導致出生率持續走低,引發多重社會問題:1. 勞動力萎縮與經濟活力下降:隨著少年兒童人口(0-14歲)僅佔總人口12.5%,未來勞動人口減少已成定局,將直接影響經濟生產力與創新能力,社會養老負擔急劇加重。2. 老齡化加速與社會保障壓力:澳門老年人口(65歲及以上)比例已達14.6%,超越少年兒童占比。老年人口規模達100,200人,醫療、養老金等公共財政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3. 家庭結構脆弱化:三人成員家庭數量雖有增加,但獨身戶亦呈上升趨勢,傳統家庭支持功能弱化,社會人際網絡趨向疏離。離婚登記1,361宗且呈上升趨勢,顯示家庭穩定性面臨挑戰。
三、為何年輕人"不敢生"? 除了個人選擇,現實壓力是更關鍵的因素。儘管特區政府推出了多項支持措施,包括育兒津貼每年18,000澳門元和出生津貼6,500澳門元,但面對高昂的生活成本,這些支持仍顯得力不從心。
四、借鏡國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澳門的困境並非孤例。全球發達經濟體都面臨類似挑戰,而瑞典、法國等國的經驗值得借鑑。這些國家通過慷慨且性別平衡的育嬰假制度、穩定的家庭津貼、可負擔的兒童保育服務等綜合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生育率下降的趨勢。
五、走向包容與支持的社會 面對這一趨勢,與其批判個人選擇,不如思考如何創造更友善的環境:1. 尊重多元生活方式:單身不應被貼標籤,婚姻也不是人生必選題。社會應當接納不同的生活選擇,減少對單身群體的壓力。2. 完善婚育支持體系:除了經濟補貼,還需要優化家庭友善政策,如進一步延長產假、增加男性陪產假、創設彈性育兒假。同時,提升生殖健康服務品質,落實輔助生殖服務補助。3. 支援家庭安居需求:放寬年輕家庭申請住房的資格,優先處理有孩家庭的房屋申請,並研究試行新生兒安居貸款,提供低息或免息貸款。4. 構建生育友好環境:通過社團、學校教育及媒體宣傳,營造積極的婚育文化,讓婚姻和生育成為值得期待的選擇,而非負擔。
歸根結底,我們需要建設一個真正自由選擇的社會——讓單身者不受壓力,讓願婚育者不受阻礙。這不僅是個人幸福的追求,更是澳門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基石。隨著2025年上半年出生率僅6.1‰的預警,這個問題的緊迫性更加凸顯。唯有系統性的變革,才能幫助新一代澳門人從"想要孩子"變成"能夠生孩子"。

滙青研社會長梁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