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經濟的崛起:

澳門與大灣區養老新機遇
14/11/2025
2312
收藏
分享
澳門與大灣區養老新機遇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銀髮族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被動受照顧的群體,而是具備活力、消費能力與多元需求的“新市場主力”。在此背景下,「銀髮經濟」正逐漸成為推動區域發展的重要力量,尤其在粵港澳大灣區與澳門這類人口結構快速轉型的區域更顯潛力。根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報告,澳門老齡人口(65歲及以上)占老年人口比例從2001年的7.3%至2011年的7.2%,事實上,老年人口在這十年間增加 8,276 人,增幅為 26.1%,與總人口的升幅相若;主要是移入人口及外地僱員多數為成年人口,令人口老化的速度有所減慢。而大灣區內的銀髮經濟規模亦不容小覷。截至2024年底,廣東60歲及以上戶籍人口已超1,700萬人,占全省戶籍人口17.46%。中國官方更於2024年估算全國銀髮經濟規模突破7萬億元人民幣,約占GDP的6%,充分顯示銀髮市場不僅是人口變遷的必然產物,更是政策與產業競相佈局的新藍海。

「陪伴經濟」以情感連結、社交互動與安全感為核心,正成為銀髮經濟中成長迅速的板塊。其服務範疇涵蓋陪伴型照護、智慧健康產品、文化活動、旅居養老等多元面向。在大灣區,旅居養老與跨境養老模式逐漸成形,許多城市推動醫養結合、智慧養老社區等項目,並透過交通、醫療與政策協同,構建跨城養生生態圈。例如,廣東省於2025年推出20條促進銀髮經濟措施,包括擴大「港澳藥械通」、試點長者醫療券於大灣區使用,以及院舍照顧服務制度化等,旨在提升區域內銀髮服務的協同效能與市場化水平。安永報告也指出,大灣區正嘗試建立互通養老機制,推動資源整合與制度對接,進一步強化銀髮服務的區域聯動。這些措施不僅回應高齡人口對情感與生活品質的需求,也為企業帶來陪伴型服務、智能監測設備、療養旅遊等新興商機。

澳門在推動過程中仍面臨多重挑戰。本地人口規模有限,銀髮人口絕對數量較難形成規模經濟;其次,產業鏈尚未完整,從陪伴服務、健康管理到智能產品研發均缺乏中游企業與技術能力;跨境醫療、社保對接等政策與法律障礙仍待突破;社會觀念上對專業服務接受度有限,銀髮服務專業人才也供不應求。為克服這些挑戰,澳門應積極融入大灣區發展格局,從政策、產業與社會三方面著手。政策上可結合中央與大灣區資源,設立銀髮經濟扶持基金與試點計劃;跨境方面則可借助橫琴合作區,推動醫療券互通、跨城養老與藥械合作。產業方面應著重培育銀髮服務園區、研發中心和陪伴型機構,完善供需匹配。與高校及機構合作開設專業課程,鼓勵社區與志願組織參與,並透過文化活動與銀髮社交平台強化情感陪伴,從而構建可持續、有溫度的銀髮經濟生態圈。

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青委副主任黃旭華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