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與1856年兩次鴉片戰爭後,曾經厲行禁煙的清政府,被迫接受鴉片貿易合法化的安排。1887年拱北關的設立,正是這一歷史轉折下的產物。這個由外籍稅務司執掌的海關,其主要職能之一,便是對往來澳門的華船徵收「洋藥」——即鴉片稅釐,將鴉片貿易納入國家稅收體系。
據拱北關貿易報告記載,大量鴉片經此關口輸入內地,從旁記錄了清政府在列強壓力下的政策轉向。拱北關的設立,一方面代表清廷試圖維護稅收主權,另一方面亦說明了鴉片貿易和走私活動彼時已極度猖獗,為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災難。
(本文部分內容引自郭雁冰所著之《拱北關1887-1915年鴉片貿易述略》,《文化雜誌》2014年冬季刊,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

鴉片戰爭前夕,欽差大臣林則徐從關閘進入澳門後進行巡視,並在蓮峰廟接見葡萄牙官員。(利冠棉藏,澳門歷史教育學會提供,摘自「澳門記憶」文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