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報業集團旗下澎湃新聞近日發布調查報導,指有知名品牌奶粉涉嫌篡改科研論文數據用於產品宣傳,並有帶貨主播違規宣稱可令兒童「長高」,相關影音報導上線後不久即遭騰訊平台以「侵犯肖像權」為由屏蔽,引發輿論關注。澎湃新聞批評,此舉形同透過投訴機制干預新聞呈現,屬商業平台在意識形態領域的粗暴介入。
澎湃新聞「影子調查隊」於11月13日下午在騰訊旗下平台發布相關影音監督報導,內容涉及奶粉品牌宣傳涉嫌使用經篡改的學術研究數據,並有直播帶貨主播違規對產品宣稱具增高功效。報導發布約一小時後即遭屏蔽,平台回覆理由為「侵犯肖像權」。屏蔽後的內容僅發布帳號本人可見,無法轉發或被搜索,相當於被刪除。
澎湃新聞在後續文章中指出,根據《中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條規定,依法實施新聞報導,若不可避免使用肖像,可不經肖像權人同意。媒體認為,騰訊平台以肖像權為由屏蔽新聞,缺乏法律依據,質疑平台僅憑單方投訴即可讓調查報導「消失」,令人憂慮投訴機制已淪為某些違法違規者阻止輿論監督的工具。
文章並援引《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指出,網路新聞資訊服務提供者不得因採編、刪除新聞資訊謀取不當利益,更不得干預新聞呈現或搜索結果。澎湃認為,平台未對涉嫌虛假宣傳的內容行動,卻先對監督性報導進行屏蔽,令人難以接受。
澎湃:形成「軟封堵」
澎湃新聞直言,這種做法輕則讓違法主體藉投訴逃避監督,重則是商業平台對輿論與信息傳播的直接干涉,形成「軟封堵」。若企業不希望受到曝光,僅需提出投訴,平台為求風險最小化便以屏蔽處理,媒體若欲申訴則需反覆溝通,監督成本遠高於投訴成本,最終造成新聞事實在流量平台中難以呈現。
澎湃並指出,若投訴即能導致調查報導立刻「失效」,便意味著誰不希望受到報導,誰即可透過投訴機制讓新聞消失,這與公共利益媒體存在的初衷背道而馳。文章強調,監督新聞資訊的應是法律、行業規範與主管部門,而非平台內部審核機制所能簡單裁決。平台不可變相充當「新聞審查機構」,更不應讓信息傳播秩序受商業計算左右。
事件引發部分法律學者與媒體觀察者討論。有觀點認為,目前中國大型內容平台設有投訴即時處理機制,原意是為快速制止侵權或造假,但若缺乏透明審核標準,容易被利用為壓制輿論監督的手段。另有意見呼籲平台在涉及媒體監督內容時應提高審核門檻,避免壓縮新聞監督空間。
截至目前,騰訊方面尚未就該事件公開回應。澎湃新聞事件仍在延燒,涉及新聞自由、平台治理與商業力量介入公共輿論邊界等議題,相關討論仍在發酵。若後續出現平台政策調整或主管部門介入,將可能影響中國網路新聞生態與輿論運作模式。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