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江乒壇百年誌

——本土外援 匯流共創
28/11/2025
1880
收藏
分享
——本土外援 匯流共創
——本土外援 匯流共創
——本土外援 匯流共創

澳門乒乓球運動的百年發展,是由一代代運動員共同撰寫的歷史。這段歷史中,既有扎根於此的本土球員世代傳承,亦有外來頂尖高手的無間協力。兩股力量交匯,共同推動濠江乒壇不斷向前。

上世紀6、70年代,國乒訪澳表演,看台上座無虛席。(李公劍攝影,李小潔提供,摘自「澳門記憶」文史網)

本土力量,薪火相傳

本土選手始終是澳門乒乓球發展的堅實基石。早於20世紀中葉,人口不足30萬的澳門,已憑藉深厚的民間乒乓氛圍被譽為「乒乓王國」。

在這股熱潮中,湧現了多位傑出本土球員。1952年,姚麗蓮與陳以澄搭檔,為澳門奪得首屆亞洲乒乓球賽女子團體冠軍(與香港並列),寫下歷史一頁。在澳門土生土長的陸那烏更曾代表葡萄牙參加第19屆世界乒乓球賽,躋身男子單打八強,展現澳門土生葡人運動員的不凡實力。

上世紀90年代,澳門湧現一批有實力、有擔當的乒乓球運動員,其中梁健華成為本土乒乓的標誌人物。自2004年起,梁健華連續十一屆蟬聯全澳冠軍。作為澳門隊的領軍人物與教練,他不僅以身作則樹立典範,退役後更全心投入青訓,為傳承乒乓火種不遺餘力。

澳門乒乓球界近年出現不少新星,現時主力擔任教練工作的澳門名將梁健華居功不少。(力報資料圖片)

他山之石,共創未來

在澳門乒乓球的發展策略中,引進高水平外援成為提升競爭力的重要一環。近年來最具代表性及最成功的案例,莫過於前世界冠軍朱雨玲的加入。

朱雨玲曾與陳夢並稱中國國乒女隊「雙子星」,卻在巔峰期因健康問題被迫暫別賽場。前不久,在接受中新社訪問時,她曾坦言,離開賽場後甚至沒有看過乒乓球比賽,而是完全投身於學術與教學,在電子科技大學攻讀博士,並於天津大學任教。

2024年,她通過人才引進計劃來到澳門,並在WTT冠軍賽中持外卡重返賽場。她在採訪中說,第一場比賽她是「笑著從通道走進賽場的,這是以前從沒有過的感覺,很奇妙」。在澳門的比賽正是她重生的起點,之後朱雨玲重新打入世界排名前六,更在今年WTT美國大滿貫賽中一舉奪冠。

為澳門身披戰袍出戰十五運會,朱雨玲深知機會難得,她說:「這輩子我可能只有這一次機會。」為了全心備戰,儘管面臨缺乏訓練搭檔等難題,她毫無退卻之心,自製簡易器材,以木板架起膠皮作為「對手」,堅持訓練。最終,朱雨玲在十五運會半決賽先後惜敗孫穎莎和陳夢,以第四名作收,未能奪牌,但她表示,沒有拿到獎牌雖然遺憾,但比賽讓我積累了極佳的競技狀態。朱雨玲說她會「盡最大努力延續這種狀態,代表澳門衝擊更高的舞台。」

朱雨玲在澳門實現的職業「重生」,既是特區人才引進政策的成功實踐,更印證了澳門體育機制為運動員提供的轉型與突破契機。從本土選手的世代堅守,到外援選手的煥發新生,這些閃耀濠江的乒壇身影,共同編織出澳門乒乓球及體壇的發展圖景。一代代運動員為這座「盛事之都」書寫新的輝煌篇章,持續點燃著澳門人對競技體育的熱情與夢想。

十五運會女子單打項目中,朱雨玲 (左) 憾負世界第一、頭號種子孫穎莎 (右) ,止步半決賽。(新華社圖片)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