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天文學歷史性一刻

首位澳門人參與觀測重力波研究
18/10/2017
62258
收藏
分享

1.3億年前,遙遠的長蛇座NGC4993星系,兩顆中子星互相旋轉、靠近,最後撞擊合併,激發出一場壯麗無比的宇宙煙火秀,1.3億年後,讓地球上數十個國家、數十座天文台、天文望遠鏡紛紛轉向,捕捉這個史上從未發現過的重力波現象。重力波是目前天文學界最熱門的話題,也是未來天文學研究的新方向。美國「激光干涉重力波天文台」(LIGO)三位學者本月初因為成功觀測重力波,驗證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提出的假設,剛剛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殊榮,然而LIGO的成果匯聚了全球上千位天文、物理學者、研究員的努力,其中也包括了澳門精英的身影。澳門出生、澳門長大的澳門人陳文亮,目前正在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正是LIGO團隊的一員,他用自身的努力證明,澳門並未在世界科學研究的浪潮中缺席。

天文學界昨日聯合宣布發現雙中子星併合現象,再度印證重力波理論。 (新華社圖片)

因為觀測重力波而聲名大噪的LIGO,聚集了全球60多所學校,近千位天文學與物理學人才,其中包括多位華人學者,本月初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頒發,更讓LIGO聚焦在鎂光燈下,頻頻登上新聞版面。但不為人所知的是,LIGO團隊中也有澳門子弟的身影,為人類史上重大的科學研究成果默默付出。

澳門出生、澳門大的陳文亮,中學就讀濠江中學,畢業後赴內地升讀大學,對天文物理感興趣的他,為了解讓他醉心的物理學,遠渡重洋於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攻讀碩士與博士學位。他曾在選擇主修類星體與重力波之間猶豫。在2013年、2014年期間,重力波仍然只是愛因斯坦留下的百年神話,全球無數的科學家仍在想辦法驗證這項理論,陳文亮最終選擇了這條充滿挑戰與未知的道路,進而成為LIGO的一員。他說,「無論重力波存在與否,研究成果都會是見證歷史」。

堅持到底最重要 天分是其次

「激光干涉重力波天文台」(LIGO)於美國華盛頓州、路易斯安那州分別設有兩座幾乎相同的L形重力波探測器,用來觀測物體之間距離的細微變化,尋找重力波的存在。陳文亮於2014年加入LIGO,最初負責重力波源的定位工作,這項工作是重力波探測項目中的重點之一。「電磁波段的天文現象用天文望遠鏡去看,而重力波則是用L型探測器,它不像眼睛那樣,想看哪個地方對著就可以看,而是要全天候觀測,像耳朵」。即使能夠「聽到」,也不能確定位置,宇宙如此廣袤,天文望遠鏡相對而言又是那麼渺小,重力波產生的伽瑪射線暴稍縱即逝,因此定位計算工作非常重要,陳文亮需要在有限時間、有限尺寸的望遠鏡條件下,盡量優化電磁波條件,尋找重力波的位置。

談到工作中的困難,陳文亮認為儀器精確度不足是最困難的部分,在數據分析與比對上,需要反覆進行測試,將誤差降至最低。他認為作為科研人員,最重要的是有堅持到底的耐性,天分反倒是其次。

陳文亮後來更參與研發第三代重力波探測器「愛因斯坦望遠鏡」,他指現時的觀測器仍存在巨大誤差,第三代則有望收窄誤差,希望能更準確預測重力波的發生。

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天文學與物理學博士生   陳文亮

盼將所學回饋故鄉 促進澳門科學研究

談到醉心的重力波研究,陳文亮滔滔不絕,他認為成功偵測到重力波絕對是天文學上的重大發現,除了印證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的假設外,也為觀測天文現象提供更堅實的基礎。過去依靠紅外線或伽瑪射線等電磁波所能提供的訊息量有限,而重力波的存在大大補足了電磁波的不足,讓人類能夠更全面地觀察天文現象。

他也談到澳門的科學研究,雖然天文學在西方備受重視,但在澳門氣氛就較為淡薄。陳文亮稱,能成為LIGO的一分子非常榮幸,但重力波的存在更值得大家的重視與認識。他直言以澳門的大學現時的設備與程度,足以參與進行有關重力波的研究,即使是重力波數據分析,大學的器材已足夠。

其實澳門曾有大學邀請陳文亮到校分享重力波研究心得,但因研究工作繁忙難以抽身。陳文亮考慮在畢業後從事推廣教育工作,將有關重力波的知識帶到故鄉澳門,讓更多澳門人理解、參與,推進澳門的科學研究。

陳文亮在濠江中學完成中學課程,為科研之路打下基礎。 (梁燦旭攝)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