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才學生是如何煉成的?
20/04/2018
28573
收藏
分享
多才學生是如何煉成的?
多才學生是如何煉成的?

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立法會議員,一直強調《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計劃》、《粵澳合作框架協議》、「一帶一路」、「一中心一平台」、《橫琴總體發展規劃》等龐大政策的重要性,我們當然樂見其成,但細心審視本澳自身條件,特別是多元人才培訓方面的不足,正如行政長官日前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中回應議員胡祖杰的提問時所稱,專業技術人員的缺口非常龐大,他對這現象深表憂慮,相當值得探討。問題是在多元人才嚴重缺乏的情況下,特區政府又如何融入、配合這麼多項重大政策的運作中?

以胡祖杰的論述觀之,專業技術人員目前的缺口約2,000人,當中建築工程人才尤其嚴重短缺(要不然,以工務局3,000多人的巨大團隊,就不會把57億元的輕軌氹仔段營運合約判給港鐵了?)胡祖杰指出,這又和本澳專業認證制度有很大關係,因為在本澳,只有工程師才屬專業人員。他在昨日立法會議程前發言時再次表示,專業認證制度絕不可少,又建議在本澳教育系統中,加入實用課程,以培育更多更廣的人才。

這就是特首的憂慮所在。這源於本澳的「雙軌教育」仍處於非常落後階段。所謂「雙軌教育」,就是在初中一年級開始(西方國家如德國,早於小學五年級開展生涯發展輔導)注入一些必修的職業教育課程(例如物流業的運作原理、美術工藝的設計原理等),將一些行業的基礎理論,一早給學生普及。

與此同時,文、數、語文、經濟、歷史等課目,在中學照樣教授,到了中學畢業後,學生可以選擇升讀大學,亦可以選讀專業技術學校。德國在百年間實行雙軌教育非常成功,學生可以從15歲開始就步入就業體系,致使其成為現今世界的工業發達強國,更是歐洲經濟最強大的國家。

問題是以中國人一味崇尚大學教育的偏執,甚麼「工字不出頭」、甚麼「讀唔成書、低人一等」才讀職技術學校等一大串標籤。而西方國家卻沒有這麼大的心理包袱,瑞士鐘錶業、醫療儀器的專業技術冠絕全球,但在很多大學課程裡,可沒教人如何製造鐘錶,一個出色的鐘錶匠,享有的社會地位,絕對不比一個在大學讀完中國文學出來的所謂學者低!

特首認為,要扭轉家長的看法很難;但其實大可不必去扭正,只要在現行教育體系中,注入實用性課程,實行「雙軌教育」,到學生中學畢業後,按個人興趣,開展其生涯,不是更實際更切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嗎?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