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顯耀

攝影師之眼
05/04/2016
26763
收藏
分享
攝影師之眼
攝影師之眼
攝影師之眼
攝影師之眼
攝影師之眼
攝影師之眼
攝影師之眼
攝影師之眼

這是個影像氾濫的年代,人人手執一部手機,用App整色整水便是「攝影師」。然而,要拍出好照片卻非易事,一位成功的攝影師能夠讓觀者透過他的眼睛重新看世界,如獲獎無數的資深攝影師陳顯耀便是個好例子,他的作品往往能揭開小城鮮為人知的面貌。

如何處理拍攝過程中的人際關係,是學習攝影的必修之課。(李嘉儀攝)

面迎人的耀哥見記者訪問便泡茶招待,像大師一樣雲淡風輕地道:「跟到好人成君子,跟到壞人惹禍殃。」回想20多年前他還在內地當五金師傅,後來受攝影發燒友影響,興之所致以人民幣3,000元購入人生第一部相機「Nikon FM2」,自始踏上攝影的「不歸路」。如今已成為國家攝影師的他,最近更於舊法院大樓舉辦《世遺顯耀──澳門歷史城區攝影展》。

null

除拍照外,品茶是陳顯耀的另一嗜好。

日曬雨淋影靚相

展覽帶來逾100幅世遺城區的照片,紀錄了城裡節慶、建築和人文風情,重現無數動人的瞬間。最矚目的是兩層樓高的超巨型大三巴牌坊照片,耀哥透過鏡頭把牌坊所有「窿窿罅罅」影得鉅細無遺。從事五金業的經驗令耀哥對攝影更為講求精準,光是目測便能準確知道跟拍攝對象的距離,這有利操作手動的變焦相機。問到天分對學習攝影是否重要,他呷一口茶說:「我夠膽說自己有天分,但勤力是必需的。」

陳顯耀花了幾天時間,等待陽光正好時才把大三巴頂層的白鴿拍得如此仔細,連顏色也鉅細無遺的呈現出來。

為了拍下決定性的一刻,攝影師得「起早摸黑」,即使是年初的霸王級寒流,也無阻他出外拍攝,還自詡:「那幾天好凍,但拍出來的照片最美!」耀哥不怕艱苦,事關生於廣東中山的他年輕時曾當農民下田,直至後來內地改革開放,才跟著父親從事維修和五金業。1990年,他來澳一日遊,恰巧遇上「三·二九大赦」,當時澳葡政府突然宣布為無證居民登記,他剛好經過聚集了萬多個黑市居民的蓮峰球場,誤打誤撞登記成為澳門居民,自此澳門就成為他的攝影對象。

真誠打動被攝者

自言讀書不多的他甚麼都喜歡研究,他認為攝影師不光是懂技巧就夠,對天文地埋都要有所認識,「最重要的是摸通人的心理行為和溝通技巧,了解愈多拍下的照片愈立體。」他有名的老店號系列照片盡現其純熟的溝通技巧,店鋪老闆的表情悠然自得,該如何拉近與攝影對象的距離?幽默的他不忘自嘲一番,「可能因為我常笑口噬噬又日日走去煩他們吧!」要令攝影對象沒有被侵犯的感覺,耀哥說一身街坊Look也無妨,只要儀容整潔,真心向他們示好便行了。

即使到了今時今日,仍有不少人質疑全身投入攝影能否「搵兩餐」,耀哥則謂淡定有錢剩,「首要做好現在這刻,沒有今天哪有明天?」雖然他沒有宗教信仰,但認為凡事自有主宰,過分擔心只會令自己停滯不前。談笑風生的他更毫不吝嗇分享攝影心得,「只要懂得運用陽光,畫面便可事半功倍」,他還借出遠距離拍攝用的鏡頭,讓小記親身感受「大炮」的手感和威力,樂於與人打成一片。

陳顯耀擅長發掘澳門的美,有著跟常人不一樣的角度。

遠觀比拍照重要

攝影師隨身帶備相機是常識吧?耀哥竟說:「未必!有時只想好好享受當下的氛圍。」他坦言生活的閱歷對於攝影最終呈現的畫面才最重要,無論吃飯還是旅行,學會體驗、觀察遠比拍照或打卡更有意義。對於紀實攝影師來說,殘破不堪的場景其實承載著珍貴的歷史,他對著光管舉起昔日拍下的底片,是一家家已不復見的老鋪,歷史被物化握於他的手中。

展覽讓觀眾近距離欣賞世遺建築。

他的工作室活像小型的相機博物館,擺滿了「哈蘇」、「海鷗」、「全景」菲林機和各式各樣已停產的數碼相機,他拿出一台仍在使用的4×5大畫幅相機,底片比起常用的36mm菲林大許多,「跟現在的器材比差得遠了。」除了時刻捕捉城裡的人文風景,耀哥平日也有留意本地新銳攝影師,他讚賞道:「楊文彬都幾唔錯!」不過,他認為自己已不復年輕時的狀態,對美的要求也隨人生經歷增加而變化,以前追求光、色和構圖,現在則有另一番見解,「只有好的畫面才能歷久常新且引起共鳴。」

該底片已停產,拍攝的景象也成歷史,爛地被他視為如珠如寶。

null

專門拍攝建築和風景的4×5大畫幅相機是陪伴他多年的戰友。

攝影師的雪櫃裡放的當然是另類「食糧」──菲林。

日期:即日起至4月16日

時間:1000-1900

地點:舊法院大樓

門票:全免

查詢:8399 6699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