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起頭難 得力文創基金相助

新馬路「原創村」一路向前
04/10/2018
40516
收藏
分享

文化創意產業是特區政府重點扶持的新興產業之一。澳門是一個中西文化交匯城市,葡萄牙及西方文化與傳統中國文化互相輝映,塑造出澳門獨有文化氛圍,從而為本地藝術家帶來豐富創作靈感及空間。文化創意產業在本澳藝術文化界中不可或缺,特區政府為貫徹推動文創產業成長,扶持及培養本地文創人才,孵化具潛質文創產品,2014 年設立「文化產業基金」,至今共有158 個項目受資助,今年上半年共審核並通過15 個資助項目,總資助金額3,300 萬元,其中800 萬元為項目補貼,2,500 萬元為免息貸款,主要涉及時裝、軟件和遊戲等。

獲文化產業基金資助項目之一的「文創村」,是澳門第一個以文化創意為主題的文創聚集地,集合原創產品、藝術展演、時裝潮流、娛樂餐飲等於一身,彌漫著澳門獨有的本土氣息。人稱「村長」的創辦人李漢昌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稱,文創基金對「文創村」成立幫助非常大,他與記者分享文創旅途,如何在文創路上一步步走,當觸礁時如面對逆境,如何從經營困難的水坑尾「文創村」到新馬路「原創村」重新出發;以及分享他對於澳門文創產業發展前景的看法。

踏上「文創」旅途

李漢昌稱,從事文創已十年,當初選擇文創最大原因是基於「喜歡」二字。其實在做文創前當了十年社工,服務對象主要為一些邊緣青年,經常向他們強調做人最重要是有「選擇」。早在十年前就意識到澳門可供給年輕人選擇很有限,因此開始構思如何能提供更多選擇給澳門人,所以十年前在工廈成立一個文化綜合平台,之後有來自五湖四海朋友陸續加入,在跳舞、音樂等文化範疇交流,漸漸凝聚一班對文創有興趣人士,這也是「文創村」雛形,亦是從事文創初衷。

「文創村」發源地在沙梨頭,及後搬上黑沙環一工廈,然後再遷往水坑尾商場內,直到今天進駐新馬路的商業中心,重新命名為「原創村」,整個演變過程中最為大眾所知必定是位於水坑尾的「文創村」。他稱,過程走來並不容易,2016年「文創村」遷往水坑尾一商場,是希望令文創事業受眾變得更廣、經營限制更少;但事與願違,原來在商場內經營制肘更複雜,除業主外,管委會權力很大,很多公共地方都不能舉辦活動,加上澳門人沒有行商場習慣,部分獨立舖位商戶又不時休業,因此於上月遷往新馬路。

村長李漢昌表示,從事文創已有十年之久,當初選擇文創的最大原因,只是基於「喜歡」二字(張庚睿攝)

總結經驗再出發「文創村2.0 」

總結經驗,「村長」表示現時新馬路的「原創村」簡單來說是「文創村2.0 」;經營方式改為中央收費,整體管理所有商戶,採用全開放式,令文創人士能有更多選擇空間,滅絕獨立舖位商戶經常不營業情況,亦能節省開支,將更多資源放到文創上。同時,新馬路能夠面向更多遊客,能將本澳文創產品推到更廣層面。

「原創村」為文創基金在2015 年資助項目,「村長」稱,文創基金對「原創村」成立幫助非常大;正所謂「萬事起頭難」,基金最重要作用是令起始階段變得更容易,踏出第一步;資助可令整件事「浮面」,令更多人認識,相對網絡亦變大,得到更多社會人士認同,從而得到更多合作機會,對日後發展相當重要。他稱,「創業容易守業難」,現時仍處於守業階段,相信未來可做得更好,總結而言,基金的幫助相當大。

「原創村」弱勢社群多商戶:政府支持方能成事

「原創村」商戶接受訪問時表示,政府的幫助很大,文化局在文創方面投入不少資金及宣傳,但期望有長期及持續性宣傳推廣活動,以吸引人流,現時一年只舉辦數次宣傳活動實在太少。

但商户認同,能在「原創村」開店,是得到政府大力支持方能成事,尤其「原創村」內不少商户都屬弱勢社群及非牟利機構,政府都給予很大支持。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