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活食品是民眾生活的必需品,但在澳門,上街市買餸往往就要承受比鄰近地區更貴的價錢,而與一關之隔的珠海相比,食材價格往往相差一倍至數倍不等。有關物價問題的討論時常見諸報端,有關內地食物進口的各個流程也被大眾多番檢驗,然而從進口商、批發商再到零售商,每每被問及為何賣貴餸,卻都是「一個菜價,各自表述」,每個環節都宣稱是「逼不得已」、「有苦難言」,各種成本攤開來算給你聽,到最後究竟為何澳門市民要挨貴餸,仍然是「羅生門」。
究竟澳門餸菜貴在何處?肥了誰的口袋?政府又如何因應?《力報》一步步帶你詳細梳理。
對於許多本澳市民來說,過關到隔鄰的珠海購買生鮮菜肉帶回澳門,已經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根據本澳法例,攜帶未經檢疫的肉類與過量蔬菜入境將會觸犯法律,做法形同「走私」。民眾寧願冒險闖關,無非是因為珠海的生鮮食品較本澳便宜一兩倍,許多民眾認為,澳門販售的菜肉同樣是大陸進口,在澳門買就要挨貴價,何不多走幾步,省下一筆錢呢?這樣的情況,不是海關加強執法或政府廣泛宣導就能夠解決。
進口到零售 價格翻三番
澳門的餸菜到底有多貴?翻查特區政府消費者委員會公布的資料,在新鮮豬肉方面,以9 月5日至9 月11 日為例,本澳街市豬瘦肉零售價格為每司馬斤47.7元(澳門幣,下同),而同期珠海豬瘦肉價格為每司馬斤23.5元;新鮮蔬菜方面,澳門街市菜心零售價格為每司馬斤12.8元,珠海價格則為6.4 元。
一樣來自大陸的蔬菜與豬肉,為何過了一個關價格就差這麼多?再翻查民政總署公布的進口價格資料,今年9 月7 日至9 月13 日,菜心平均進口價是每司馬斤2.4元,批發價翻倍變成7.5元,到了零售又再度翻倍至13.7元;同期新鮮豬肉進口價每司馬斤12.7元,批發價14.2元,而零售價卻要47.1元。不難發現,從批發到零售,價格大幅提高。
開放街市範圍售賣生鮮肉類
行政長官崔世安曾在2016年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時,談到澳門市民挨貴肉的問題,他引用數據指出,本澳豬肉進口價及批發價較低,但零售價卻偏高,即豬肉市場有低價入高價賣的問題。同年4月,《有關零售肉類、漁獲、禽鳥和蔬菜場所的發牌規章》行政法規修改,廢止原規章禁止市政街市覆蓋範圍內出售肉類、漁獲和禽鳥的有關規定,進一步開放零售市場,希望在零售環節引入競爭,為本澳市民提供更合理的生鮮肉類食品價格。
開放零售競爭 效果有限
然而兩年多時間過去了,零售價格仍然居高不下,許多市民仍然選擇過關到珠海買餸。根據海關公布資料,今年截至第二季,檢獲進口未經檢疫的豬肉案件10,798宗,雞鴨鵝554宗,蔬菜更高達30,352 宗。
進一步開放市場的做法是否有效?有關措施實施後,當局亦未公布新申請售鮮肉准照的數量。
然而即使當局開放申請,是否有人願意投入生鮮食品零售的行業?本澳市場本就有限,產業鏈的議價與獲利空間受到限制,即使澳門菜肉價格貴珠海兩三倍,零售小販的收入仍不及澳門平均收入的中位數,開放市場增加競爭的措施,效果恐怕很有限。
剖析澳門貴餸之謎
選擇價格合理的食品,是市民的合法權利。但是甚麼樣的制度與機制,將大量本澳居民變成走私「罪犯」?澳門的菜肉到底為何「高貴」?當中有哪些可以避免的成本?是否涉及批發壟斷或聯合定價?政府又有甚麼可以做的?本報記者實地走訪蔬菜與肉品產業鏈,一一解剖澳門「貴餸」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