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喃嘸!道教法師為世事奏樂
07/04/2019
30290
收藏
分享

吳炳誌認為道教「科儀音樂」可喜亦可悲,與一般音樂藝術無異。

在結婚時,吳炳誌邀請了多位樂師奏樂致慶。

吳炳誌解釋,由於科儀程序十分複雜,要熟習所有儀式並不簡單。

道樂團可由多種樂器組成,合奏時音色非常豐富。

為了推廣科儀音樂,吳炳誌把樂譜結集成書。

大人或細路都可一起學習道家音樂。

吳炳誌表示,現時在澳門的道教法師都應被稱為「正一派火居道士」,才不失對道士及其道觀的尊重。

在道教協會中除了能參加道樂團的訓練,還設有道家的神壇。

講起「喃嘸師傅」,人們總聯想到靈堂打齋、想聽一些生離死別的故事,然而「喃嘸」作為傳統的道教科儀音樂,並不局限於發生白事時進行。已接觸科儀音樂多年的道長吳炳誌笑說:「其實在結婚或新屋入伙時舉行科儀法事,場面既熱鬧又高興!」科儀音樂在他心中,大概跟一般音樂藝術無異,不過提到「喃嘸」二字,他必定一本正經地糾正:「不是『喃嘸』,是『科儀音樂』。」 (文:許珊娜 圖:李國星、蕭偉強、受訪者提供)

繼承傳統保留文化

眼前的吳炳誌看來相當嚴肅,大概是因為他的職業緣故。他平日於政府任職管理階層,工作相當繁忙,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位高級公務員居然還有另一身份——道教正一派火居道士。他解釋,自己出生在道教家庭,兒時的玩樂地點不是公園,而是道場。看著父親工作時的一舉一動,讓吳炳誌在耳濡目染下熟習了道教科儀音樂。

直至2006年,隨著父輩道長相繼離世,吳炳誌擔心道教音樂即將失傳,他便將原本只用錄音機記錄的科儀音樂,詳細寫成曲譜,以方便收藏及流傳。「道教科儀音樂在澳門有很長歷史,我們把聲音化成樂譜,全部都保存及整理得十分完整,這是道教科儀音樂能在2009年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因。」據吳炳誌稱,現存的道教科儀樂曲總共有500多首,結合了道家兩大派別:正一派及全真派的特色。我們在武俠小說中,經常看到「正一、全真派」這些名號,想不到它們在現實中真有其名。相傳道教從公元3世紀開始便已傳入中國南部沿海一帶,廣東以全真派為主,澳門則是正一派,至清朝年間,兩派道長時有交流,至令兩派科儀音樂得以融合。

紅事白事皆可科儀

說起道教科儀,一般會聯想到喪葬白事,其中以「破地獄(亦稱「燈儀」)」一詞最廣為人知。很多人以為,「破地獄」是破開地獄之門為往生者開路,但其實儀式的真正意思,是引導亡者免受地獄之苦,超脫往生。儀式進行時,法師會以九塊瓦片喻為九層地獄,再把瓦片破開,比喻已從九層地獄解救亡者。

不過吳炳誌亦指出,道教科儀不止用於白事,他笑著說︰「我參與過最開心的科儀,就是自己的婚宴!」基於家族傳統,他在自己的婚宴上邀請了多位行家樂師進行紅事科儀,奏樂贈興。紅事科儀其中的重頭戲名為「請將」,儀式重點是啟請天將及功曹,藉以祈求神靈保祐。雖然是「請神」,但過程卻絕非「神打」,而是透過詠唱、吹號角及奏樂,配合口訣進行。看似突兀的畫面,反令喜慶場合更熱鬧及有氣氛。

後繼有人開班教學

事實上,要成為正一派火居道士,必須經歷重重難關。「從喃嘸、演奏鑼鼓嗩吶、打武,到寫字、紥作及易經擇日,要全部學懂後才能成為專業的道士。」吳炳誌提到,在道場中邊做邊學習科儀,會比較容易吸收知識,但現時願意學習及成為全職道士的人不多,加上法事程序漸趨簡化和式微,讓大眾對道教科儀倍感陌生。

有見及此,吳炳誌設立了「道樂團」,打破了只有男人才能接觸科儀音樂的限制,並致力將其大眾化。他期望透過音樂把道教知識傳授到年輕一輩,能宣揚道教文化之餘,同時扭轉大眾對道士的刻板印象。他興奮地說:「我們要把道教科儀音樂搬上舞台,以樂曲作為交流載體,同時令道場音樂變得更豐富。」未知他會否考慮把科儀音樂數碼化,放到網上供人欣賞?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其他專欄資訊

相關資訊推薦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