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華背後!以舞劇反映 外勞苦與樂
16/05/2019
17788
收藏
分享

洪振宇(左)和津文(右)正在為演出排練。

劇中津文把牡丹樓和吉祥樓稱為外勞們的踏腳石及容身之所。

登上牡丹樓的天台,便可看到祐漢一帶的生活環境。

《牡丹.吉祥》分工十分仔細,洪振宇負責編舞,而津文則負責構思劇本。

演員們正在排練相關情節,並分別飾演外來勞工等角色。

劇中也利用了碌架床作為道具,以表達外勞們只能擁有窄小的生活空間。

洪振宇表示,兒時偷渡的經歷是他十分重要的生命片段。

走進嘈吵的北區,除了能用看到滿街藥房,耳邊更能聽到不同口音的多國語言。祐漢一帶鄰近關閘,當中牡丹樓及吉祥樓就成為了內地新移民及外勞所聚居的地方。從小在北區長大的洪振宇及津文察覺此現象,特地把外勞的生活情境化為舞蹈劇場《牡丹.吉祥》。身為導演之一的津文說:「牡丹樓或吉祥樓是外勞在澳門的容身處和踏腳石。即使生活多辛苦或居住環境有多惡劣,澳門仍然是他們的夢想地。」 (文:許珊娜 圖:張庚睿)

重現北區勞工生活實況

隨著賭場發展興旺,澳門小城的GDP飛躍突進,人人看似生活富足衣食無憂。但在繁榮安定的城市背後,有著一大班來自外地的勞動人口,正從事被本地人所厭惡的勞動行業。為《牡丹.吉祥》構思劇本的津文解釋:「本地人一般不會住在牡丹樓及吉祥樓,因為那裡的生活環境及衛生都較差。只有內地新移民及來自東南亞的外勞才會因便宜的租金才定居於此。」也許澳門的生活環境比不上家鄉,但離鄉別井卻能令勞工們得到在此處發展的機會。即使他們要從事家傭、保安或建築工人等職業,仍然甘之如飴地工作。直到儲到足夠的金錢,才會搬離祐漢、到更好的環境定居。

約定俗成的遊戲規則

外勞們最初來到澳門時,需要花上大量功夫才能融入本地生活。洪振宇及津文為了反映此狀況,演出中特地以鈴鐺作為社會規則的象徵物,讓演員和觀眾攜帶入場,以增加共鳴感。洪振宇提到,除了把鈴鐺比喻成規則外,更想在劇裡帶出「飼養」的概念。「當外地勞工來到新環境,要習慣遵守當地社會約定俗成的制度及規則。他們若要追求更好的生活,便要遵從更多的規定及責任。這是所謂的遊戲規矩,我把這個現象稱為被社會所『飼養』的狀態。」因此在《牡丹.吉祥》中,若角色作為自由身、還未投身澳門社會時,並不需佩戴鈴鐺。但隨著劇情發展,角色成為澳門外勞後,便必須佩戴象徵被社會束縛的鈴鐺。

把偷渡經歷融入劇中

《牡丹.吉祥》除了利用音樂及舞蹈反映現代外勞的生活,在故事情節中也加入了創作者自身的生命故事。原來洪振宇過去正是從內地偷渡來澳的新移民,最初也在北區居住了一段漫長的時間。「當時澳門紡織業很發達,我的父母特地從大陸跑來澳門工作定居,但由於年齡問題,我並不能申請來澳,只好和婆婆一起在鄉下生活。」他和父母分隔兩地、只有過年才能與家人相聚的生活,終於在九歲那年,家長決定帶他偷渡來澳展開新生活。「我難以忘記當時在珠海坐船,偷渡到澳門的畫面!那是一個非常黑暗及窄小的船艙,陌生的環境讓年幼的我十分害怕。船隻登陸澳門後,我在人生路不熟的地方迷路,這段驚恐的經歷令我印象難忘。」洪振宇特地把兒時偷渡的記憶融入演出,皆因他認為這個過程是上一代內地移民的集體經歷,放在現代舞劇中能帶出強烈的對比,也能反映社會變遷。

現時津文和洪振宇二人亦有繼續關心外勞在澳門生活情況,他們補充說:「澳門雖然是一個十分繁榮的地方,但希望能透過本次演出帶出社會的另一面貌。同時透過藝術,讓觀眾能貼近外勞的生活,了解他們背後的辛酸。」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其他專欄資訊

相關資訊推薦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