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薈澳本地作品徵集展

促藝術發展鼓勵青年放眼看「世界」
31/10/2021
19690
收藏
分享

兩年一度的藝文薈澳精彩多元,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2021舉辦共計30項重量級展覽,本地作品徵集展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板塊,共展出12位本地藝術家的入選作品。(文:黃嘉燕 圖:張庚睿)

藝文薈澳本地作品徵集展

疫情促使生活網路化

本地藝術家張儀君的創作風格向來富有濃厚的感情色彩,今次以香樟木為主要材料,參照普通成人身高,創作出一個1:1比例的人體木雕,張儀君表示:「對我來說,凡事都有兩面,疫情所引發的全球性改變現象,感受人人有別,希望藉此讓觀者思考這次疫情對自身的定義。」

藝術家張儀君的入選作品《母體》

疫情使人類的網路「生活」無所遁形,此現象顯示了人與人之間的實體交際模式發生了明顯的巨變,這種網路除了是「網際網路」外,還是一種「意識網路」。作品《母體》述說一位女性、一部手機、一個意識,就可以與任何人任何地方「連結」,但這到底是「一體」還是「寂獨」的進程呢?

《母體》由木頭製作,顏色和材質與人體有一定的相似性,希望藉著引起觀者反思對「大地之母」所作出的種種行為。

當資訊量遇上黑洞

另一藝術裝置《創世紀(720個屏幕)_不可知的_/_》由藝術家黃詠瑤創作,作品以微觀的角度去描述全球化時代引起的不安感,將人類自身想像成訊息處理器,在迅速變化和龐大訊息量的世界當中,各種關係與交錯猶如黑洞般不斷膨脹,面對如此景象,我們該如何應對?

藝術家黃詠瑤的入選作品《創世紀(720個屏幕)_不可知的_/_》。

黃詠瑤表示:「求學時,創作實踐的方向是關於科技與人類意識的關係,和科技對自身的影響,所以我的作品多以概念為主。為了今次的創作,拍攝了一萬多張的屏幕照片,成為了我最花時間的一個作品。」

《創世紀(720個屏幕)_不可知的_/_》探討全球化語境下,當代數字時代中人類意識與科技之間的關係,以及自我與虛擬身份的本質。

如何把詩意世界形象化?

《失群的鳥》由藝術家何頴姿創作,一共有12隻,沒有個別名字或者特別順序,何頴姿說:「這12隻小鳥是我在偶然的情況下向一位石商買來一批鳥形石,每一隻都有點小瑕玼,例如有頭歪掉的、臉有崩痕的現象等等,正具我想表達的想法,面對不理想的世界,我願意以自己的方式去解讀世界的愛。」

藝術家何頴姿的入選作品《失群的鳥》

何頴姿按照12隻青田石小鳥的特徵製作了12方肖形印,這些肖形印代表每一隻小鳥「飛到」書中做標記,寄予小鳥分身的寓意。以白色紙箋部分作為整件作品的主體,希望用整套作品展示她的其中一個感受「藝術是希望的最高形式」,以藝術創作的方式構建有形的詩意世界。

篆刻作品《失群的鳥》可說是一首「詠物詩」,既詠平凡的小鳥,也詠泰戈爾的著名詩集《飛鳥集》。

本地作品徵集展以「全球化的進與退」為主題,於今年3月公開徵集了70餘件作品,最終揀選了最具有代表性的12 件藝術作品於市政牧場舊址(牛房倉庫)展出,進一步推動本地藝術發展。

《失群的鳥》全套作品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其他專欄資訊

相關資訊推薦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