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世界貫穿古今詩意

歌唱家沈洋突破「語言」界限
25/09/2022
12202
收藏
分享

沈洋對藝術中,中西文化交流有獨到心得。(相關機構圖片)

無論是不同的語言或人種,對唐詩都會心領神會。(相關機構圖片)

演員黃柏豪是沈洋今次演出的拍檔之一。(相關機構圖片)

原本去年安排要在「澳門國際音樂節」,以馬勒作品在澳門演出的低男中音歌唱家沈洋老師,睽違一年後,於10月2日將與鋼琴家張奕明及本澳演員黃柏豪,帶來一場唐詩歌曲的饕餮盛宴。在沈老師的藝術世界之中,這一場《玉亦萬重——歌中的唐詩之路》可謂是啟迪自中西文化傳播交流的「語言」,並非純粹的一場以外語翻譯的唐詩,更重要是當中的串連、啟發、連繫⋯⋯甚至在這一段歷史的旅程中,澳門這片土地亦擔當上一個小角色。

也許正如沈老師所言,像蝴蝶效應一樣,中國古詩詞被外國人翻譯出浪漫的神髓。從古至今,或東至西,文藝愛好者的心意相通,觸發不少作曲家,包括馬勒在內,亦曾受到李白、孟浩然他們影響而譜寫了《大地之歌》。

鑽研樂譜的音樂家

至於沈老師口中的鋼琴家張奕明,「他是一直以來很低調,但是非常有實力的鋼琴家。他可能是近10年來研究中國原創鋼琴作品的第一人,又整理中國20世紀的樂譜,包括很多冷門、甚至以前從未被關注過的一些非常重要的作曲家。」另外,澳門演員黃柏豪亦嘗試以唐代的古音去朗誦一首詩,這種語音比廣東話更為古典,或許中國有不同方言,差距可能會比意大利文跟西班牙文還要遠,但我們的文字讓我們連成一起,同文同種,恆古以來中國文字的美,亦不在於發音,就是翻譯成外語,那怕內容上或有多少瑕疵,但西方人亦努力追求如何平衡中文語言中的美感和韻律,盡可能將深層次的思想傳達到西方。

藝術文化心意相通

正如讓沈老師深受感動的猶太作曲家帕沃爾.哈斯,二戰期間被關在集中營的最後日子,就曾受到捷克語的唐詩作品啟發,感同身受,寫下了被哈斯稱為《歌之歌》的歌曲,當中他就選擇了張九齡的《望月懷遠》來剖白當時自己的心境。

沈老師亦對「玉亦萬重」作了一番解說:「我用的那個詞叫『玉亦萬重』,『重』字有兩個讀音,玉嘛就是很精美的,又堅硬而又明亮美麗,也是中國文化的一種象徵。這些唐詩可謂珠玉之作,既重要而又沉重,是中國藝術當中非常珍貴的一部分。中國人可以體會到、西方人亦可以體會到,這種才是真正的文化交流。」

最後,坦言喜歡唐詩甚於宋詞的沈老師,亦期待能夠在節目中與兩名拍檔擦出火花。這一場在澳門這個擁有源遠流長中西文化交流的寶地,又能否成就一場曠古爍今的唐詩今唱盛會?且讓大家拭目以待,用心聆聽。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其他旅遊資訊

相關資訊推薦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