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之春又來了?
15/04/2019
65198
收藏
分享
阿拉伯之春又來了?
阿拉伯之春又來了?

許多人相信, 所謂的「浪潮」可以跨越地域與國家的區別,形成類同的改變或影響,譬如歐洲近年的極右浪潮,又或者2011年以「阿拉伯之春」為代表的民主浪潮。然而儘管發生的變化相近,其產生的原因卻都各有不同,接續的發展也會有所差異。當潮水退去,真正的後果可能是沒人能預想到的。

阿拉伯世界兩個國家阿爾及利亞與蘇丹,一個月內先後出現政變,兩位壟斷權力多年的強人獨裁者被迫下台,令人聯想到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由八年前從突尼斯開始的「阿拉伯之春」,曾經震動整個阿拉伯世界,然而數年過去,只有突尼斯完成民主轉型,埃及雖然推翻穆巴拉克,但首任民選總統穆爾西僅在位一年就被推翻,軍人總統塞西執政至今,成為另一位獨裁者。除此之外,敘利亞與也門陷入內戰,引發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崛起。一輪動盪之後,情況反而更加糟糕。

無論有沒有民主選舉,人民能不能吃得飽,永遠是衡量一個政權是否穩定的指標,即使是極權獨裁政體,若能提供經濟上的穩定,人民一時間也能接受政治上的受限,可是當獨裁政體陷入僵化與失能,隨之產生經濟上的動盪,就可能催生出顛覆性的力量。

譬如阿爾及利亞,年事已高的布特弗利卡中風多年仍要尋求第五個任期,終於激起民眾與軍方的憤怒;而在蘇丹,政變的源頭其實只是民眾抗議麵包漲價。

與「阿拉伯之春」一樣,踢走強人領袖只是整個運動的第一步,最困難的是如何在獨裁者的廢墟之中,打造一個全新的體制。從埃及的例子來看,民主選舉並不能解決國家長久存在的問題,派系鬥爭、利益衝突,掌握武裝力量的軍方成為最終獲益者。阿爾及利亞就是如此,掌權20年的總統布特弗利卡之所以被推翻,與軍方的施壓有直接的關係;蘇丹獨裁者巴稀下台後,由原本的國防部長伊本奧夫組成過渡政府,被形容為「新一輪的獨裁」。

「阿拉伯之春」為重啟獨裁國家政治提供了契機,但在民主與武力之間,民主難有立足餘地。

一個很顯著的變化是,不像2011年,西方世界對於支持北非民主運動顯得興趣缺缺。蘇丹政變後,白宮僅發表簡短聲明,表示「蘇丹人民應該決定自己的領導者」。對於曾將塞西稱為「偉大領袖」的特朗普來說,光是敘利亞和利比亞已經夠令人頭疼的,阿拉伯世界的其他問題,應該由沙特來主導解決,而沙特是世上政治最封閉的國家之一。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阿爾及利亞與蘇丹的情況同樣都不樂觀,阿爾及利亞短期內將面臨選舉,蘇丹街頭的示威者則不願接受另一個傀儡政權,高漲的局勢或會有失控的可能。埃及的例子就在眼前,後來者又是否會重蹈覆轍呢?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