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指家校輔導關係疏離

校園欺凌不易解決
09/08/2019
28283
收藏
分享
校園欺凌不易解決
校園欺凌不易解決

蔡梓瑜認為澳門校園欺凌情況非無法解決。(馮達輝攝)

暑假尚有三個星期便結束,莘莘學子快將重返校園,如何防止校園欺凌事件發生備受關注。有教育界人士指出,家校輔導關係疏離,家庭、學校、社工及現時政策各方面的不成熟,不易解決校園欺凌,孩子在學校被欺凌,家長往往是最後一個知情;但校園欺凌並非無法解決,家校間需要有長久而穩定的溝通關係,可參考其他地方做法,在學校成立家校事務委員會,讓校政上能有家長的聲音,讓校政更全面配合學生的各種需要。

澳門天主教海星中學第三任校長、現職大學教授的蔡梓瑜接受本報訪問時,將校園欺凌問題總結為家庭、學校、社工及現時政策的不成熟。「(學生)在班上遇到欺凌情況,教師不是不處理,而是無能力、無權限處理」,因為現在的老師大多沒有接受過關於輔導或處理有關情況的課程,加上有學校要求將欺凌情況轉交訓導處,令最前線的老師難以插手。雖然學校會要求教師每年接受一定時數的培訓課程,但往往只是學力上的補充,已令教師疲於奔命,讓教師「只懂教書,不懂教人」。

社工變「兩頭馬車」

他說,社工的編制亦是令校園欺凌問題無法得到有效解決的原因之一。蔡梓瑜曾任中學的校長,了解現時大多數學校的社工都並非歸學校管理,而是由另一機構負責,這樣會令社工難對校園有歸屬感,而且遇到個案時亦變成「兩頭馬車」,既要向學校負責,亦要向所屬機構報告,如此一來,令社工倍感吃力。

更令人詫異的是,家長往往是子女受欺凌的最後知情者。因為家校間沒有長久而穩定的溝通關係,令兩者在對話上沒有對等關係,往往家校會面時情況「一面倒」,家長才「如夢初醒」獲知子女在學校情況。蔡梓瑜建議,澳門可參考香港在回歸時的做法,在學校成立家校事務委員會,讓校政上能有家長的聲音,讓校政更全面配合學生的各種需要。

串連家校及社工

教育暨青年局對校園欺凌雖然有一系列指引,但蔡梓瑜認為指引並不符合現實的要求,各方按指引辦事或事倍功半,令人感覺各自為政,其實應該將家、校及社工三方串連起來,才有效預防及減少欺凌的情況發生。

至於前文所述的嚴重校園欺凌個案發生在校外,是否成為欺凌發生場所新的趨勢?蔡梓瑜表示,校外發生欺凌的情況並非無法預防。他之前任職中學校長時,會安排訓導人員及輔導人員「巡區」並與附近商戶建立關係,希望發生事件時對方會第一時間聯絡校方,而非報警,但上述做法在澳門並不常見,因會增加學校的人資壓力。蔡梓瑜認為學校可適度調節教師的出勤時間,「與其治療,不如預防」,多角度堵截才能有效減少欺凌的情況發生。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