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的經濟
20/04/2020
5765
收藏
分享
必須的經濟
必須的經濟

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危機,很有可能永遠改變某些事情,可能是某些產業,某些生態,或是整個經濟模式。人們已經開始慢慢了解到,真正重要的問題不是如何恢復過去的生活,而是如何在疫情之後開展新的生活、適應新的常態。已經不止一位經濟學家提出對當前經濟模式的質疑,大家共同的疑問是,假如減少當前不必要的經濟活動,是不是能夠更好的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或氣候變遷?換句話說,目前的經濟模式是否能夠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

依照世界衛生組織最保守的估計,要完全解除社交隔離措施恢復經濟生產,最少必須等到疫苗出現之後,也就是說疫情持續的時間很可超過一年。在這個過程中,家庭、社會與經濟生產都會有極大的變動,疫情更有可能出現反覆、變異,與疫情的風險共存將是新的常態。

這首先會產生逆全球化的過程,每個國家、政府必須依靠更多的本地生產、更多的本地消費來維持經濟,企業必須降低全球供應鏈的複雜性與風險程度,更多的醫療設備將遷回本地生產,因為誰能掌握更多呼吸機、更多口罩,誰就能夠打贏抗疫戰。

同時,更多人開始思考,為甚麼現有的社會機制沒有辦法阻止大規模疫情發生?為甚麼人類經歷過各種瘟疫,但在醫療技術更加先進的現在,還要重演大瘟疫的歷史?

過去40年來,市場經濟被認為是毫無爭議的最好做法,市場經濟的核心是價值的交換,一個產品的價格取決於他的價值,價值則取決於有多少需求。於是為了追求更多利潤,更多的需求、更多的商品會被生產出來,消費產品與生活必需品成為不同的概念,這也導致例如金融、廣告等行業收入,要比醫療衛生行業高得多。作為社會服務中重要的一環,醫療保健行業更依賴人的勞動,無法像其他企業用更少人做更多事,生產率增長低於經濟的其他部分,也就更難獲得資源。因此一旦疫情來襲,這些社會關鍵系統勢必會過載甚至被破壞,人們一直到疫情出現,才了解到醫療體系等的關鍵產業是多麼缺乏人力。

更極端的是,疫情期間,主張老人應該將治療機會讓給年輕人的說法不絕於耳,全球各地都有出現,甚至有美國德州的官員在爭論老人是否會自願放棄治療來挽救國家的經濟,背後的邏輯自然是基於市場經濟的效益考量,但這是我們想要的世界嗎?

新冠肺炎疫情將永遠改變某些事情,甚至有可能改變某些經濟模式。事實上,已有不少歐洲國家開始關注「必須的經濟」,西班牙開始國有化醫院,並計劃推動基本收入制度;法國打算國有化部分大型企業;英國則將國有化部分運輸業。許多過去被認為應該交給市場的建設,如今正在逆向思考,人們期待新的經濟模式,是更貼近生命與人道的經濟模式。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