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水救市的經濟後遺症
11/05/2020
37501
收藏
分享
放水救市的經濟後遺症
放水救市的經濟後遺症
放水救市的經濟後遺症
放水救市的經濟後遺症
放水救市的經濟後遺症

各國政府救市措施高達八萬億美元,導致財赤及國債急飆。(美聯社圖片)

滙豐等大公司相繼取消派息,打擊投資者長遠投資意欲。(RTHK圖片)

疫情下供應鏈中斷,蘋果推遲新iPhone推出,全球化或會倒退,圖為富士康在中國手機代工廠。(央視圖片)

蓋茨指,新冠肺炎將是今天這個時代的分水嶺。(央視圖片)

「我太太與我小時候,從父輩得知二次世界大戰是他們那一代的分水嶺。同樣,新冠肺炎這場現代首次疫症大流行,將會是這個時代的分水嶺。」這是微軟創辦人蓋茨(Bill Gates)近日撰文提到的觀點。(文:方毅)

早前《紐約時報》專欄作家Thomas Friedman亦以BC(Before Corona)及AC(After Corona)來形容疫症令世界不再一樣,已回不去以前。不少經濟學家亦分析,今場疫情即使過去,對經濟的後遺症仍然緊隨,尤其以下幾個範疇,更可能有深遠影響。

財赤急飆

彭博新聞早前統計,各國政府推出的救市措施高達八萬億美元,導致財赤及國債急飆。國際貨幣基金便預計,發達國家今年的平均財赤達到GDP的11%(單單美國的財赤便高達GDP的15%),國債更上升六萬億美元至年底的66萬億美元,為發達國GDP的122%。

不少國家的財政本已捉襟見肘,如今再度惡化,日後如何填氹?是透過加稅、減開支,還是通過通脹來減低還款負擔?債台高築將在疫情過後,困擾各地政府一段長時間。

通脹會否重現?

「借定唔借?還得到先好借」這句香港政府的忠告口號,已經不合時宜。全球政府為救疫下停擺的經濟,紛紛開倉派錢,及向企業無差別貸款。不過,在生產停頓下刺激消費,有經濟學者預期通脹將會抽升,逾廿年的低通脹年代可能由此告終,甚至出現更可怕的滯脹年代,即低增長高通脹同時出現。

通脹會否重出江湖,依然未有定論,事關油價屢屢新低,而且疫情除了衝擊供應面外,對消費及投資的需求亦大大遏抑,究竟通脹與通縮的拔河賽勝負如何,仍是未知之數。

消費復蘇需時

據統計,美國消費者3月底比2月底開支激減75%,其中航空交通的開支更大跌88%。美國有學者研究顯示,消費者尤其是低收入人士,對負面宏觀經濟的消息相當敏感,即使未受到即時衝擊,已即時押後一些非必需消費,如過去地方失業率每上升至12個月高位,當地消費者會減少非必要開支2%,還卡數的金額亦調低3.6%,而且減幅在消息公布後數月仍持續。

研究認為,這或許反映未來前景的不明朗上升、預期收入減少、負財富效應等因素。這亦意味即使疫情過後,就業回升,但消費者在心理陰影下亦未必很快回復正常。

資產回報率下降

三藩市聯邦儲備銀行及加州大學的經濟學者近日發表論文,統計歷史上的疫症大流行事件,發現普遍會導致資產回報率下降,影響或延續數以十年計,這可能歸咎於投資機會減少,又或平民成了驚弓之鳥,積殼防飢的心態變得根深蒂固,閒置資金供應增多下推低回報率。

近日大公司如滙豐(0005)等相繼取消派發股息,打破了投資藍籌股有隱定股息回報的定律,亦會打擊投資者的長遠投資意欲。

全球化放緩

疫症下國際間的人流大減,大家紛紛尋找到外地公幹的替代品,遙距視像會議大行其道,這陣子供應鏈中斷,蘋果一再推遲新iPhone推出,衛生物資短缺,亦令企業要重新思考如何布陣,生產成本不再是唯一考慮,全球化或會進一步放慢甚至倒退,自動化、科技化的步伐則會變急。環球經濟格局、行業興替的大勢又會風起雲湧。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