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 「逆市」好景?

市民投保避險 業界研大灣區出路
16/10/2020
50300
收藏
分享

疫情影響全球,經濟環境波動,收入下降、資產配置促成居民購買保險公司產品。 (資料圖片)

經濟學會副理事長李振國指出,受低息經濟環境影響,不少市民希望購買人壽和投資性保險產品。(阮漢賢攝)

保險業界代表曹錦泉認為,近年股票和外匯等投資波幅較大,可能令到市民投資保險產品。 (張庚睿攝)

保險業是本澳金融行業重要組成部分,在2019 年保費達到284億元(澳門元,下同)規模,賠償額亦有83 億元,今年上半年的保費收入達164 億元,比2019 年同期高出接近20 億。現時澳門保險業的發展前景如何?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持續之下,對保險業而言是危還是機?有意見指出,受惠於本澳博彩業大規模調整、全球低息等經濟環境因素,保險業近年發展較理想,日後可探討於大灣區發展跨境保險業務。

根據金融管理局資料,截至2019年12月底,澳門保險業共有25家保險公司,當中12家為人壽保險公司,其餘13家為非人壽保險公司。按其原屬地區劃分,10家為本地公司,其餘15家為外資保險公司之分公司,分別代表五個國家及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保險中介從業員達6,726人,其中個人保險代理人有5,072人,保險代理人公司有82家,1,560名保險推銷員及12名保險經紀人公司。

澳門保險中介行業協會理事長張楚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疫情初期,政府鼓勵市民在家辦公,盡量避免外出。由於保險業談生意需要人與人接觸,因此,在疫情初期,保險業基本上處於停頓狀態。其後,金管局推出緊急措施,放寬保險公司提供網上簽單服務,生意很快便恢復過來。

疫情令民眾加購保險

惟他指出,雖然今年第二季的保費比第一季有所增加,但其實增幅不大,因保險業受疫情影響的反應相對較慢。他舉例解釋,很多公司也是每年續保,很多公司可能在年頭或去年年中已投保,現時未有續保需求,因此可能至年底才會反映出受疫情影響的程度。至於會如何反映出來?他稱,如澳門的失業率增加,甚至出現裁員潮,勞工保險在續保時必定會相對下降;一些公共工程保險若因疫情暫停或取消,保費亦會相應下調。

張楚又指,引致今年保費上升的其中一個原因也與疫情有關,可能過往市民不太著重自身健康,沒有購買人壽和醫療等保險,在疫情爆發後意識到有死亡風險或需承受巨大醫療費用,導致不少人加購相關保險。

澳門經濟學會副理事長李振國表示,本澳經歷博彩業大規模調整,加上全球低息等經濟環境因素,很多市民希望購買人壽和投資性保險產品,因此保險業近年發展較理想。他又指,截至今年第一季,金管局一共發出逾13,000個保險中介人牌照,而有效牌照達6,000 多個,2013 年至今,有效牌照數量已增長超過一倍。

加強大灣區保險跨境業務發展

內地相關部門早前出台《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當中提及深化內地與港澳保險業開放,完善保險業務跨境收支管理服務。李振國指,內地的保費滲透率(即保費收入占GDP的比率)約為4%,而港澳地區則約為6%,意味著內地的保險普及程度不及港澳。有關建議的方向是加強保險跨境業務發展,讓澳門的保險公司在大灣區設立經營點,為內地居民提供全面服務。其次,更可讓保險公司接觸人民幣的投資活動。

李振國認為,有關建議擴大本地保險公司的市場,對業界來說是利好消息。再者,保險公司將後台放在內地,可能降低其經營成本。惟他提醒,在擴大市場後,保險公司需要思考如何保持其監管及團隊質素,以及資本控制等要求,亦需滿足國內相關要求,對於中小型保險公司來說,可能有一定困難。

對於跨境業務發展,曹錦泉指出,目前澳門與內地銀行正在洽談代理對方的保險產品;國內亦有保險公司現已推出一些簡單的醫療和危疾保險,國內、香港和澳門均為受保地區,吸引港澳居民購買。國內有保險公司正研討希望在橫琴或南沙等地方服務中心,服務在港澳購買了保險的國內客人。

他指出,內地客人第二年開始的保費能否在內地服務中心繳交,再將保費轉到澳門相關保險公司,則涉及外匯監管問題,他認為需由國家從政策上慢慢討論,在短期內未必能實施。

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劉丁己表示,港澳保險業起步比內地保險業要早,保障範圍和保障條件相對更具優勢,將來落實在大灣區設立港澳保險客戶服務中心,除了能令內地居民對港澳保險有更深入了解,提供的便利(包括諮詢、理賠、續保等等)亦令內地居民更願意將港澳保險納入考慮範圍,由大灣區開始,拓展至全中國,這無疑也能增加內地與港澳保險業的競爭性,形成相互學習協同發展的狀態。

本澳保險業近年發展迅速,今年上半年保費收入達164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約20 億元。(梁啟迪攝)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