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國體制 終須一別
15/08/2016
25590
收藏
分享
舉國體制 終須一別
舉國體制 終須一別

里約奧運第九日,女子體操跳馬賽場上,19歲美國名將Simone Biles 再次技驚四座,搶得本屆奧運會個人第三金,美國女子體操隊展現無與倫比的絕對實力,令世人折服。與此同時,曾被稱為「夢之隊」的中國男、女體操隊成績差強人意,於是有關中、美兩國體操運動員培育機制孰優孰劣的討論又一次見諸報端。

中國體操奉行的是「舉國體制」,即由國家動用資源培養、選拔運動員。目前中國有註冊體操運動員逾2,000名。而在由民間商業贊助為主導的美國,體操俱樂部超過4,000家,運動員多到不可計數,俱樂部、學校、商界和國家各司其職,形成最有利於青少年運動員脫穎而出的有機環境。國家體操中心主任羅超毅曾說,中國「選拔」金牌選手,美國「產生」金牌選手,兩種制度之差,造就今天兩國在競賽成績上的差異。

「舉國體制」之於中國體育,如同計劃經濟之於中國社會主義制度,曾經是絕對正確、不可被非議的「基本國策」,而在這種制度下成長的中國體育界確實曾取得驕人戰績,在1984年實現奧運金牌「零的突破」。在特殊的時空背景下,「求金若渴」的中國向前蘇聯「取經」,「舉國體制」成為相對短期內見效最快的「煉金術」,成為令中國人引以為傲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最佳體育發展模式。但自從2008年北京奧運之後,中國民間關於「舉國體制」的反思日益常見。最為人詬病的是「舉國體制」過於強調集體利益,花費巨大成本豢養體育官僚,反而忽視運動員的個人權益和體育教育的普及。

在「舉國體制」下「製造」出來的運動選手,只為金牌而生,若最終無法走上最高領獎台,只能面臨被淘汰的命運。他們從小沒有機會接受文化教育,一旦離開賽場之後,變成無人問津的失敗者,一切只能從零開始。而那些最終走上世界競技舞台、有幸爬到「金字塔尖」的運動選手,亦要承受巨大的壓力,生怕落敗,「對不起」為培養他花費無數資源的國家,「對不起」身負奪金任務的項目中心領導。

「舉國體制」誕生於特殊時代,其存在的意義不可全然否定。但正如市場經濟改革不能走回頭路,當俱樂部模式在中國漸漸生根發芽,快樂體育成為競技運動的發展潮流,不管過程多麼艱辛,我們都要接受「舉國體制」終須淡出歷史舞台。更多的國家資源應投放於體育教育及全民健身,政府應逐漸放手令民間釋放更多動能,讓更多的青少年去選擇他們所熱愛的運動,而不是由國家決定一個運動員的人生。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