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人論壇探討大灣區發展

推動跨境金融創新 迎接雙循環發展新格局
14/12/2020
38791
收藏
分享
推動跨境金融創新 迎接雙循環發展新格局
推動跨境金融創新 迎接雙循環發展新格局
推動跨境金融創新 迎接雙循環發展新格局
推動跨境金融創新 迎接雙循環發展新格局
推動跨境金融創新 迎接雙循環發展新格局
推動跨境金融創新 迎接雙循環發展新格局
推動跨境金融創新 迎接雙循環發展新格局
推動跨境金融創新 迎接雙循環發展新格局

劉本立表示_本澳處在大灣區雙循環的交匯點,為澳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新動能,拓展了新空間。 (陳宇東攝)

多位學者及嘉賓出席論壇。 (陳宇東攝)

鍾韻表示澳門未來需因應內需市場的擴大,繼續發展會展、中醫藥、文創及金融等領域方面的優勢。(陳宇東攝)

公務人員聯合總會副理事長尉東君(右)指出,債券市場的建設有賴金融法制的完善,左為劉本立。( 陳宇東攝)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國家未來五年的基本國策,而澳門正處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交匯點上,如何把握好國家發展帶來的機遇,促進特區經濟多元發展,開拓更多發展空間,是特區政府與市民共同的時代課題。

由暨南大學澳門校友會、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澳門同學會主辦的暨南人論壇,昨(13)日在漁人碼頭舉行。論壇以探索大灣區發展新格局機遇為主題,探討大灣區未來經濟發展的趨勢,希望藉此拓展視野,為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創造新機遇。

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現代金融業、發揮雙循環交匯點優勢等熱詞近期不斷被提及,但具體究竟如何做則是一個大課題。公務人員聯合總會副理事長尉東君昨日在論壇上談到澳門發展現代金融業的問題,他指中國是全球第二大債券市場,至今年10月,境外機構累計持有中國銀行間市場債券規模約人民幣2.6 萬億元。

港債券通日均交易量超60 億元

香港金管局與人民銀行於2017年推出債券通,至今年6月,通過債券通入市的境外機構超過550家,賬戶數量達2,012個,覆蓋全球33個國家與地區,三年累計成交超過六萬億元,單日最高成交369億元,日均交易量超過60億元。依託內地發展債券市場絕對是有利可圖。

在澳門方面,隸屬南光集團的中華(澳門)金融資產交易股份有限公司(MOX)於2018 年10 月成立,是澳門首家提供發債、上市、登記、託管、交易及結算等業務的金融機構。MOX成立至今累計承接23家發行人的債券發行或上市項目37單,累計規模達折合澳門幣1,028 億元。

尉東君稱,在完善債券市場的工作上,當局將籌建「中央證券託管系統」,以及完善《信託法》、《基金法》和《證券法》的立法工作,通實推動現有債券交易平台開展二級托管模式。在金融科技方面,則將修法新增「監管沙盒」,推動「本地掃碼聚合支付安排」、「金融基建數據中心」及「快速支付系統」的構建;在跨境金融上則將推出「粵澳跨境電子直接繳費系統」,鼓勵和協調業界開發跨境保險產品,爭取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金融支持政策。

劉本立:十四五是大灣區建設啟動期

暨南大學校友會會長劉本立表示, 國家「十四五」規劃時期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啟動期,國家致力謀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澳門融入大灣區發展創造新機遇、提出新要求。

劉本立稱,澳門處在大灣區雙循環的交匯點,大灣區的建設為澳門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為澳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增添了新動能,拓展了新空間。澳門被賦予大灣區中心城市之一和國際科技創新走廊的支點城市,大灣區將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最便捷的通道及最闊廣的平台。

青年應打破思維框架 融入灣區發展

講者之一、暨南大學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所長鍾韻受訪時表示,澳門本身擁有其自身特色,且回歸20 年來特區政府亦致力發展經濟適度多元,均取得一定成效。因應「雙循環」發展新格局,澳門未來需因應內需市場的擴大,繼續發展會展、中醫藥、文創及金融等領域方面的優勢。而在澳門青年人發展路向方面,則需融入到大灣區發展空間當中,建議青年人在未來的發展意識上要作出轉變,打破固有思維,適應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將生活與工作均融入到大灣區國際城市群當中,擴闊自身的發展目光。

暨南大學南方高等金融研究院副院長沈軍(右)建議廣州建立期貨交易所,推出碳排放權期貨交易。(陳宇東攝)

珠三角產業升級勢在必行 學者籲廣州設交易所 推動碳交易

暨南大學南方高等金融研究院副院長沈軍昨日在論壇上表示,珠三角地區是中國經濟改格的試驗田,但在新常態下,珠三角的發展面臨困境(原材料價格上升、人力成本增加、土地瓶頸制約、勞動密集型企業倒閉潮),迫使珠三角加快產業升級。他建議廣州加快建立期貨交易所,並催生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成立。

沈軍指出,若廣州建立期貨交易所,開啟碳排放權期貨交易,將充分發揮廣東省內碳排放交易所的功能,搭建粵港澳大灣區環境權益交易與金融服務平台。碳排放權期貨交易不僅會促進南沙乃至國內環境保護的提升,還會極大地促進碳金融和綠色金融事業的發展,使得金融資源更加傾向於低碳經濟領域,補足廣州金融短板,促進經濟綠色轉型,發展綠色金融。

沈軍又建議加快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的設立,認為有助於區內建設及科技創新,也可在跨境金融方面有創新舉措,包括跨境雙向人民幣融資、跨境結算、外匯管理改革試點、自由貿易賬戶等。

大灣區、雙循環、經濟適度多元,都是澳門當前的發展課題。(力報攝影組攝)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