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充斥各類保健產品

青洲坊會促完善法例監管
29/01/2021
21413
收藏
分享
青洲坊會促完善法例監管
青洲坊會促完善法例監管
青洲坊會促完善法例監管
青洲坊會促完善法例監管

青洲坊眾互助會召開記者會。(李燊攝)

李冬敏稱本澳法律沒有對相關產品作出明確定義。(李燊攝)

陳鳳指有店舖宣傳「電療椅」吸引大批長者排隊體驗。(李燊攝)

相關產品均是全英文介紹,多數長者難以理解。(李燊攝)

青洲坊眾互助會今(29)日下午召開記者會,關注保健品市場亂象及要求政府監管市場保居民權益。坊會表示,收到不少街坊反映,購買了不少保健品,服用後並沒有效果,惟本澳法例沒有對保健品作出定義,坊會年初已向相關部門反映,促請當局完善相關法律。同時,期望政府盡快通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倘若經營者存在不正當營商行為,應及時作態,作出禁止及懲處,以加強保障消費者權益。

該會理事長李冬敏指出,市面上林林總總的保健食品及用品越來越多。除了充斥各大連鎖個人護理店及藥房,社區上亦有所謂的保健公司透過疑似專業人士推介,宣傳產品的保健功效,令消費者眼花繚亂,一不小心就會買入許多價格高昂、功效存疑的保健品。

據澳門法律規定,對健康有好處的物品或方法進行宣傳廣告,均須事先由衛生局批准,倘若未經批准而舉辦類似的銷售活動,可被罰款4,000至12,000元,但沒有對該類物品做出明確的定義。而保健食品與其他所有食品一樣,透過食品標籤法(第 50/92/M號法令)之相關條文進行規管。 目前,市面上保健產品有不同類型、不同形態、不同功效,在監管上涉及衛生局、市政署、海關、消委會、經濟局等多個政府,難以對保健品市場進行有力的監管。

坊會又指出,本澳現行的食品標籤的法律已沿用近30年,當局應適時檢討有關法律,並完善食品標籤管理工作,對於保健食品,應清晰標明有效成分、效用與功能、適用人士、建議食用方法等,且產品標籤上應聲明不能代替藥物,以作提醒消費者,確保居民安全。

店舖宣傳「電療椅」 大批長者排隊體驗

坊會副理事長陳鳳舉例指出,現時社區上存在免費體驗「電療椅」的店舖,並聲稱只要使用電療椅,便能有助改善頭痛、失眠、風濕、偶發便秘等不適,店內更有價錢由過百至數萬元不等的保健產品,據觀察所見,店舖每天均吸引大批長者排隊入內體驗。也有街坊反映,經常在「免費」體驗電療椅過後,店舖職員便會向長者推銷貴價保健產品,有不少人在職員的「推薦」下,購入該公司所售的「魚油」,更甚至購入數萬元的「電療椅」。

她強調,市面上的保健品繁複多樣,不少產品打著提升身體機能及生活質素名號,其功效及安全性存疑,倘若有人誤信商家宣傳,將保健品作治療用途,不僅為居民帶來經濟損失,還可能延誤病情,所謂保健品卻最終影響身體健康。尤其對長者而言,未必能充分掌握這些所謂保健食品及器械的資訊,以判斷產品是否具有足夠的安全性及實際效用,極易聽信商家的誇口便購買。

為此,坊會促請當局考慮就保健食品進行專門的立法監管,規管介乎藥物與一般食品間的保健食品,清晰保健食品的定義,完善市場監管,設立嚴格標準和加強日常監督機制,建議對市面上出售的保健食品,必須先經過註冊及審批程序,以確保產品具安全性、保健功能、並且有論證報告和相關科學依據,證明其產品能真正達到其聲稱上所說明的效果。(編輯 : 李燊)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