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幣將在兩年內耗盡

電子支付時代 鑄幣仍有必要?
05/03/2021
31009
收藏
分享

議員李靜儀表示,很多市民家中儲着一大罐硬幣用不着,令硬幣變成收藏功能。 (梁雄業攝)

旅客 劉先生

有市民表示,現在出行基本都以電子支付解決。(資料圖片)

由於人們日常生活中較少使用硬幣特別是一毫、五毫的小額硬幣消費,導致硬幣流通往往只出不進。特區政府早前表示,根據估算,本澳在兩年內會將現有輔幣盡數花光,因此在今年度預算案中編列3.4億元作鑄新幣之用,有關金額是近十年來最高。在電子支付時代,鑄新幣是否仍有必要?特別是因疫情而撙節的當下,格外引起社會關注。

去年立法會審議《2021年財政年度預算案》時,提到今年政府將預留澳門幣3.4億元作鑄造一毫、五毫等小額硬幣(輔幣)之用,雖然預算案最終在立法會順利通過,有關鑄幣的話題仍在坊間熱議。

李靜儀:鑄幣一毫使費多於一毫

立法會議員李靜儀接受本報訪問時引述政府鑄幣的初衷,表示按歷年最高需求量計算下,預計本澳兩年內輔幣會盡數花光,故有必要在當下鑄造新硬幣。目前政府未有釋出細節會鑄幣多少,然而鑄造硬幣成本高,鑄造過程、物料、運輸等都要錢,鑄造一枚一毫硬幣的成本肯定多於一毫,如計算不精確便得不嘗失。

電子支付愈來愈普及

李靜儀特別提到,預算案使用歷年最高需求量計算,有很大可能造成浪費。她指近年澳門市民逐漸習慣不使用現金支付,隨著電子支付方式愈加普及,外加政府力推消費卡付費、聚合支付等等措施,都會令市民更少使用現金。據統計,2020 年首十個月與2019年同期相較,市民使用電子支付付費上升3.8 倍, 對比2018 年更上升逾50倍,使用最高需求量計算實是不必。

其次,李靜儀指在坊間流通的硬幣實是不少,很多市民家中儲著一大罐硬幣用不到,往昔或許有時會特地拿出來作小額支付,現在電子支付發達,市民便更少帶硬幣出門,兌換時收到硬幣亦少,令硬幣幾乎僅剩下收藏功能。

回收貨幣更可取

李靜儀認為,相較於加鑄造硬幣,政府應先加大力度回收流通硬幣,然而推動回收服務需要一定時間,李靜儀建議政府可先充分評估鑄幣的數量及其必要性,才作出具體行動。她明白政府鑄幣的初衷,但她建議在目前疫下財政緊縮的時刻,預算編列需要謹慎,要「使得先使」。

市民:已記不起上次使用硬幣是何時

本報訪問多位市民、旅客及商戶,普遍表示使用硬幣習慣相較以往已大大減少。其中市民鄔先生表示,已記不起多久之前使用硬幣,家中已有一堆硬幣動也不動,出行基本都以電子支付解決;楊女士笑言不少店舖都不會收一毫、五毫硬幣,她認為政府可先回收市面硬幣,加鑄硬幣很容易造成浪費。

旅客劉先生表示,來澳都是使用內地的電子支付,使用硬幣非常麻煩,在澳收到硬幣回到內地家中也是丟到角落,亦不會刻意留來紀念,感覺作用不大。旅客陳先生亦都使用電子支付,他指澳門購物中心等地方都有相關設備,來澳前都不需事先換錢,他認為使用電子支付是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

商戶:貨品標價盡量「齊頭」

時裝店店主李女士表示,目前現金與電子支付都會收,但坦言使用現金支付的人逐漸減少,貨品標價都特地以「齊頭」整數為主,免得收到一毫、五毫的小數目,入數時很不方便;食店店主梁先生指客戶多數使用電子支付,笑言「阿姐、阿婆」都在用,表示不想口袋太多硬幣,行走都不方便。

澳門幣為何叫Pataca ? 由誰鑄造?

澳門幣(Pataca)作為澳門法定貨幣已使用近一個世紀,年,當時的澳門政府將發行澳門幣鈔票的專有權賦予大西洋銀行。1906年1月27日,首批澳門幣鈔票即告面世。

根據《澳門貨幣》一書中的記載,澳門幣之所以稱為「Pataca」,是源於1894年葡萄牙在澳門和帝汶引入的一種記賬符號,當時包括澳門在內的許多亞洲地區,都流通一種被稱為「墨西哥的八個雷阿爾」(MexicanEightReales)的銀圓,葡文名稱為PatacaMexicana,一枚銀圓稱為一個Pataca,因此當1905年澳門幣發行時便借用這一貨幣單位。

金管局在回覆議員蘇嘉豪書面質詢時指出,現時流通的澳門元硬幣,是由英國政府全資擁有的皇家鑄幣廠(Mint)鑄造,該鑄幣廠有超過1,000年歷史,不僅鑄造英鎊硬幣與澳門元硬幣,也鑄造包括港元硬幣、紐西蘭硬幣等其他60個國家與地區的硬幣。至於鑄造硬幣的費用,金管局指需視乎鑄硬幣的大小、厚度、重量、金屬價格,以及鑄幣規模等多方面因素。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