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琴方案》豐富「一國兩制」

清華大學教授認為是未來澳門新引擎
13/10/2021
24807
收藏
分享
清華大學教授認為是未來澳門新引擎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發布後,澳門發展迎來了新機遇。清華大學教授兼澳門自強文創智庫會長胡鈺表示,根據這一總體方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是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新平臺,便利澳門居民生活就業的新空間,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新示範,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新高地。可以說,這106平方公里的土地未來將成為澳門發展的新引擎。

他指,如此廣闊的土地、優越的政策與戰略的定位,使得合作區的規劃需要有更具全域性、前瞻性、帶動性的布局,這其中,建設澳門國際文化交流合作中心是重要舉措。

他表示,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澳門要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這一戰略定位需要有戰略舉措來支撐。澳門有著500年的中西文化交流歷史,物理空間雖小,文化空間極大。不同文化交流互鑒使得澳門集聚了大量獨特的文化細胞,而要讓這些文化細胞在當代真正活躍起來並發揮作用,需要有更集中、更規模、更創意的展示與激發。此次合作區的設立,無疑為澳門作為中西文化交流合作基地的建設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契機,務必要抓住、抓好。

他續指,在合作區建設澳門國際文化交流合作中心,可以有效展示澳門的特殊文化魅力,成為樹立澳門形象的新視窗。一直以來,澳門的對外城市形象形成了以博彩為主的刻板印象,究其原因,是因為澳門的城市文化底蘊沒有展現出來,因為澳門的文化細胞散落在澳門城市的各個角落。因此,通過建設這一中心,更具顯示度與衝擊力地展示澳門文化內涵,是樹立澳門城市文化新形象、形成澳門文化影響力的重要舉措。

胡鈺稱,在合作區建設澳門國際文化交流合作中心,可以有效傳播中華文化,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新載體。500年前,西方世界首次通過澳門瞭解中華文化,這一歷史印跡使得澳門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發揮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儘管當代世界與中國的交流全面展開,但澳門內在的中西文化交流基因是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放大器,這是其它城市無法比擬的。通過建設這一中心,讓中華文化以更國際、更時代的方式展示出來,對於當代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是重要推動。

他認為,在合作區建設澳門國際文化交流合作中心,可以有效推動國際文化交流,成為中外人文交流的新管道。澳門內在的西方文化要素已經成為城市發展的有機組成,這使得澳門在中國與西方文化、國際文化交流中具有全面性、滲透性的特點,換言之,澳門是天然的國際文化交流土壤。通過建設這一中心,讓中外文化交流更加規模化、多樣化、常態化,可以更好地推動當代世界的文明交流互鑒。

另外,他又指,在合作區建設澳門國際文化交流合作中心,可以有效探索當代文化產業新業態,成為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新平臺。當代文化產業的創意發展成為趨勢,新的文化業態層出不窮,這些新業態為澳門經濟發展提供了新選擇。通過建設這一中心,搭建更具交流性和體驗感的文化新空間,讓國內外特別是大灣區的文化產業力量在其中彙聚,讓更多的青年參與其中,會創造新的文化能量,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胡鈺強調,根據中央確定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規劃,要用15年左右的時間建設成文化強國,推動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澳門在這一歷史進程中可以更加積極有為,小城市可有大作為。建設好澳門國際文化交流合作中心,關鍵任務在於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創新推進國際傳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通過組織常態化、多樣性的國際人文交流活動,打造有影響力的國際性文化論壇,促進民心相通,文明互鑒。通過建設中文、英文、葡文傳播平臺,創新傳播內容,發揮數位技術優勢,構建中華文化全球傳播體系。通過建設雙邊、多邊國際文化交流合作組織,讓中國在當代人類新文明建設中發揮更大引領作用。

他續表示,在合作區建設澳門國際文化交流合作中心,可以優化區域人文環境,形成良好區域人文生態,彙聚創意人才,打造文化自信,是帶動性、輻射性極強的戰略舉措,不僅對於合作區的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長遠效應,對於澳門、大灣區乃至國家的發展都具有戰略意義,無疑將成為合作區建設中的標誌性內容與文化性高地,也無疑會為中國與世界發展貢獻更大的澳門力量。

他表示,對於這一中心的打造,需要在政府力量的統籌下,最大限度地調動各方社會力量、專業力量、國際力量參與,以創新的機制來建設和運營,力爭為澳門和大灣區的高品質發展打造出新的樣板和引擎。到2035年,讓「一國兩制」的強大生命力和優越性以更加有吸引力的方式全面彰顯。(編輯部)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