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粗放型」旅遊 挖掘澳門文化旅遊內涵
14/01/2022
17353
收藏
分享
告別「粗放型」旅遊 挖掘澳門文化旅遊內涵
告別「粗放型」旅遊 挖掘澳門文化旅遊內涵

近年「國潮風」強勢崛起。國潮已經成為一種流行的文化符號,將中華文化傳承的具象化到日常生活中。每每出現在街頭巷尾的國潮符號,例如打卡點都會吸引不少人合照。

過去一年,內地一個地方電視台策劃的節目大火,堪稱驚艷。那就是擁多個千年古都的文化大省電視台--河南衛視,其利用3D、VR/AR等現代科技呈現的「中國節日」系列節目備受關注,從《唐宮夜宴》到《紙扇書生》再到《洛神水賦》,其製作精良、畫面高度還原、畫風古香古色,有內容有質素,讓人叫絕。

其實,從近年的故宮文創被搶購到全國各地旅遊景點的名著雪糕打卡,都成為遊客到訪當地的必要行程和必要動作之一。除了帶的走的手信,帶不走的文化深度體驗因為可以記錄在鏡頭中也同樣受到青睞。不過可惜的是,澳門作為以打造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為目標的城市,多年來都未能及時掌握流行密碼,也固步自封停留在陳舊的引客手段,靠著利用大筆公帑舉辦盛事吸引人流到訪,期望藉此增加過夜旅客。忽略軟實力方向的構建和吸引力的提升,難以轉變澳門賭城的印象,也難以吸引更多不同遊客市場到來,實在可惜。

難道澳門真的沒有挖掘潮流密碼的空間?真的發展文化旅遊只是售賣網購平台定制的所謂「原創」?根據文化局資料,截至2020年6月,本澳共有70個項目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而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共有12個。現時,本澳共有11個項目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包括:粵劇、涼茶配製、木雕-神像雕刻、南音說唱、道教科儀音樂、魚行醉龍節、媽祖信俗、哪吒信俗、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土生土語話劇和土地信俗。

盛事旅遊固然有吸引力,但是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之下,當局應該量入為出,另尋出路。可惜的是,雖然文化資源並不匱乏,甚至其中不少是澳門獨有,但是卻鮮少見到成型且具吸引力的商品或旅遊產品。當局應加大對文創人的支援,不應局限在資金支援,關鍵是要發揮創意;更要將傳統散發活力,不是要政府單純採購或推銷澳門老品牌,更重要的是鼓勵其堅守傳統品質的同時推陳出新,吸引新興市場的客戶,增加「潮味」。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