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壁壘 能源轉型 人口老化

形成通脹結構性因素
29/08/2023
46519
收藏
分享
形成通脹結構性因素
形成通脹結構性因素

經濟學家認為,貿易壁壘、人口老化及能源轉型導致了結構性通脹。(美聯社圖片)

全球央行年會上周末在傑克森霍爾舉行。(美聯社圖片)

全球範圍出現的不斷高築的貿易壁壘、人口老化、從化石燃料向再生能源的廣泛轉換等趨勢,在未來數年將加劇全球通脹壓力,令美聯儲和其他國家的央行更難達到降低通脹的目標。

美聯社報道,上周末舉行在懷俄明州傑克森霍爾舉行的全球央行年會上,多場演講及多份研究報告都透露出同樣的擔憂。

美聯社稱,幾十年來,全球經濟一直走向更大的融合,商品在美國和貿易夥伴國家更自由地流動。海外更廉價生產的產品讓美國人得以享用便宜的商品,保持通脹偏低,儘管代價是喪失許多美國的製造業工作。

但是,自從新冠病毒疫情後,這一趨勢表現出逆轉的跡象。許多跨國公司不斷將供應鏈從中國外移,謀求在美國生產更多的產品,尤其是對汽車和電器產品關鍵的半導體晶片。拜登政府利用大規模的補貼予以鼓勵。

價格衝擊遠勝疫情前

同時,對再生能源的大規模投資可能證明具有破壞性作用,至少是暫時的,通過增加政府借貸和對原材料的需求,因此提升了通貨膨脹。此外,全球很大一部分人口在老化,年齡更大的人不太可能繼續工作。

這些趨勢都可能成為供應衝擊,類似在疫情經濟衰退過後的反彈過程中出現的商品和勞動力短缺加速引發的通脹。

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上周五發言時說,「新的環境醞釀著比我們在疫情前看到的還要大的相對價格衝擊。如果我們面對更大的投資需求和更大的供應束縛,我們可能看到商品市場更強勁的價格壓力,特別是對綠色技術關鍵的金屬和礦物。」

貨幣政策複雜化

報道稱,這將令歐洲央行、聯儲局和其他央行的工作更加複雜化。它們的使命是約束價格升高。幾乎所有的央行都在因努力抑制從2021年初期開始並不斷加劇的高通脹而苦苦掙扎,但只取得了部分成功。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部(RES)主任皮埃爾•奧利維爾•古林查斯(Pierre-Olivier Gourinchas)在一次採訪中說:「我們生活在一個我們可以預期更多、可能更大的供應衝擊。所有這些事情都傾向於更難製造商品,而且成本更高。這當然是所有央行最不喜歡的形態。」

哈佛商學院經濟學家勞拉•阿爾法羅(Laura Alfaro)發表的研究報告發現,在經歷幾十年的增長後,中國在美國進口中的份額2017到2022年下跌了5%。她將這一趨勢歸因於美國對中國商品徵收的懲罰性關稅以及美國大公司在中國疫情封城打亂供應鏈之後,尋找其他商品和部件來源。

這些進口大多數來自墨西哥、越南和台灣,這些國家和地區都和美國有良好的關係,這一趨勢被稱作「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

她表示,儘管有這些變化,美國的進口2022年達到了有史以來的最高,表明美國的總貿易量持續維持高位。

她說:「我們還沒有在去全球化。我們看到一個即將到來的『大重新分配』」。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