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認為,其強硬加懷柔的貿易政策將為美國經濟開創新局,帶來飛速成長,但摩根大通最新報告警告,這一轉向正複製英國脫歐後的經濟困局,恐成為美國未來的「慢性經濟病」。
報告指出,近期美國不斷升高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無異於對全球貿易體系的一次結構性衝擊,而其長遠後果或將難以逆轉。摩根大通經濟學家直言:「美國與英國的政策轉變,皆源於對全球化、移民與製造業衰退的焦慮,但這種退場策略,其代價遠比政客承認的更高。」
報告以英國脫歐為例,指出脫歐初期的表現曾被形容為「短期韌性」,但那只是表象。英國於2016年公投決定脫歐後,儘管避免立即衰退,卻從此步入一場結構性經濟放緩。家庭消費增速自公投前的4%銳減至1.5%,企業投資從每年9%增長歸零,製造業比重縮至GDP的9%,貿易活動亦比未脫歐情境低出15%。
慢燒式傷害影響長期潛力
更令人憂慮的是勞動力短缺。脫歐導致歐盟移民驟減,與工作相關的移民比例從公投前的0.5%跌至2021年的0.1%,引發結構性缺工與通脹壓力。英國資本支出長期疲軟,與美國及歐元區相比,其缺口於2019年達15%,並持續存在至今。生產率方面,自2017年起,英國每小時產值增速持續下滑,至近年甚至轉為負值。
摩根大通警告,這些「慢燒式」傷害並不會即時引發經濟危機,但卻會悄然蠶食國家潛在增長力與競爭力,這也正是美國當前關稅政策應該正視的隱憂。「美國或許短期內不會陷入衰退,但若繼續背離全球化路線,其經濟或將重演英國經驗。」
報告最後指出,美國的經濟政策制定者應避免以短期民粹支持作為決策依據,應對長期產業結構、勞動力與投資信心進行全面審視。尤其當關稅政策被視為「新美國例外主義」的重要工具時,更須警惕其在未來十年所可能造成的深層次代價。
美中不確定性影響供應鏈
值得注意的是,美中關係的不確定性也已讓跨國企業重新評估其供應鏈配置。根據美國商會今年初發表的報告,超過四成美國企業考慮在未來兩年內將部分生產基地從中國轉移至東南亞或拉丁美洲,避免受關稅與地緣政治波動牽制。即便如此,轉移過程涉及高昂成本與技術磨合期,對中小企業而言風險更高。
另一方面,投資機構對美國近期保護主義升溫普遍持審慎態度。摩根大通表示,如果美方進一步擴大145%關稅措施、影響範圍從科技擴及消費品,其對通脹的推升效應與對中低收入家庭的打擊不容忽視。此外,對中國反制措施的預期亦增添市場波動性。
報告結尾指出:「英國經驗提醒我們,一國若選擇與世界脫鉤,其經濟創新力與資本投資都將陷入停滯。政策制定者應警惕的是,不是這些變革有多快引爆危機,而是它們如何在多年後改變國家發展的軌跡。」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