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中美關稅仍為史上最高

風險不可輕視 博弈仍在繼續
18/05/2025
3501
收藏
分享
風險不可輕視 博弈仍在繼續

中美近期達成的90天互降關稅協議,為全球貿易格局帶來短暫緩衝,然而多項研究與專家分析指出,美國關稅政策的有效稅率仍處於歷史高位,對國內經濟、全球供應鏈以及美國國際談判地位產生深遠影響。

根據耶魯大學經濟政策研究中心「預算實驗室」(The Budget Lab)發布的最新報告指出,即便在中美互降關稅和英美達成關稅協議的背景下,美國整體有效關稅稅率仍高達17.8%,為1934年以來最高水平。而在談判進展前,美國消費者實際承受的最高關稅甚至達到28%,創下自1901年以來的歷史高點。報告指出,相較於2018年貿易戰初期僅約3%的平均關稅,當前水準大幅升高,對內需、投資和就業均帶來壓力。

根據5月12日中美聯合聲明,美方取消了91%的加徵關稅,並暫停24%的「對等關稅」;中方也同步取消部分反制措施。但即使如此,美方對中國商品的實際關稅並未如表面數據顯示那樣大幅下降。《BBC中文網》與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指出,截至2024年底,美國對中平均加權關稅稅率為10.7%,加總後等效關稅實為40.7%;高盛亦估算,在半導體等豁免因素下,美對中實際有效稅率為39%。

半導體未納減免範圍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貿易摩擦焦點的半導體領域,實際並未納入此次關稅減免範圍。自2024年1月起,美方對中國半導體課徵高達50%關稅,加上芬太尼產品加徵的20%關稅,整體對中半導體關稅達70%。耶魯報告指出,若90天談判期後關稅政策不再延續減免,美國對中平均有效關稅將升至27.6%,為1903年以來新高,將拖累2025年美國GDP增長率1.1個百分點,並使家庭年度消費成本上升至每戶4,800美元,通膨壓力顯著上升。

報告同時指出,儘管減免部分關稅會降低貿易摩擦的直接損害,但就財政收入而言,美國政府仍將從關稅中受益。即使稅率下降,2026年起的十年間仍預計帶來2.7萬億美元收入,高於當初145%對中稅率時預估的2.4萬億美元。這反映稅收效率與經濟損失之間的非線性關係。

美方讓步產生示範效應

在地緣政治層面,英美、日美與美歐貿易緊張關係也出現反彈。在中美聯合聲明發布當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即表示不接受不涵蓋汽車的日美協議;特朗普亦隨後威脅對歐盟汽車展開「301調查」,遭歐盟委員會強烈反擊;印度則首度表態擬對美商品徵收報復性關稅。這些動作被視為中美談判中美方讓步產生的「示範效應」,削弱美國對盟友的貿易主導權。

前美國財長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直言,特朗普已在談判中「先眨眼」,在未改變中國核心政策的情況下做出實質妥協,此舉恐鼓勵其他國家在未來談判中採取更強硬立場。華府智庫CSIS專家勒克(Philip A. Luck)認為,中國的反制措施對美國造成實質損害,美國聲譽受挫,若未來為彌補形象而盲目強硬,反將引爆更大後果。

而具有中國官方背景的「朝陽少俠」公眾號也在16日發文表示,雖中美短期取得階段性協議,但「現在還不是開香檳的時候」,並引用毛澤東語錄「以鬥爭求團結則團結存」指出,博弈仍在繼續,未來風險不可輕視。 (編輯部)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