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資金湧向避險資產,國際金價近月屢創新高。國際投行高盛(Goldman Sachs)最新預測,金價將在今年底達到每盎司3,700美元,並於2026年中突破4,000美元大關。高盛指出,新興市場央行的大規模買金行為,是推動這波金價升勢的最重要結構性因素。
高盛大宗商品研究全球聯席主管Samantha Dart日前接受《財新》專訪時表示:「在所有大宗資產中,做多黃金是我們最堅定的策略之一。」她指出,俄烏戰爭爆發後,俄羅斯美元資產遭西方凍結,促使新興市場央行重新審視儲備策略,加快增持黃金以分散對美元依賴。
高盛觀察到,近年新興市場央行的黃金淨購買規模持續上升,月度買入數據穩定成長,並未出現明顯中斷。Samantha認為,若要將新興市場國家央行的黃金儲備比例從當前普遍低於10%,推升至接近全球平均的20%,未來2至3年內仍將保持強勁的買盤勢頭。
年底基本情境3,700美元
金價自2025年初以來快速上揚,於4月22日一度觸及每盎司3,509.9美元,年內漲幅超過三分之一。截至5月26日,金價回落至約3,330美元,但仍處於歷史高位區間。根據高盛預測,年底金價基本情境為每盎司3,700美元,但若經濟或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升溫,則有機會上探至3,950美元;若市場風險偏好回升,則可能回調至3,600美元左右。
利率走勢也是金價的重要驅動力。Samantha指出,隨著中美關係緩和、關稅戰降級,美國經濟衰退風險降低,高盛預期聯準會(Fed)將於2025年12月再度降息。利率下行將降低持有黃金的機會成本,進一步吸引包括央行、交易所買賣基金(ETFs)等資金進場。
她強調,與投機性資金相比,央行買金的影響力更具結構性與持久性。「投機資金最多只能推動金價5%至7%,真正的長線買盤來自各國央行。」
市場供應仍偏緊
根據世界黃金協會(WGC)數據,2024年全球黃金需求達4,606.2噸,年增2.2%;其中各國央行買入黃金1,086噸,連續第三年突破千噸規模,年增3.3%;投資需求達1,181.7噸,則同比大增25%,為金價提供強勁支撐。
供應方面,儘管金價飆升,但市場尚未見明顯增產反應。Samantha分析,散戶持有者對首飾類黃金出售意願低,加上新礦開採步伐緩慢,使得市場供應仍偏緊。WGC估算,截至2024年底,全球累計開採黃金21.63萬噸,佔總儲量80.9%;剩餘可開採儲量為5.9萬噸,靜態可開採年限僅約16.9年。
中國安泰科發布的報告亦指出,全球年均黃金供應約4,661噸,其中2024年供應總量為4,974噸,年增0.57%。其中礦產金占比約75%,回收金占比25%。該機構同樣預測,金價中期可望上探4,000至4,100美元/盎司區間。
在地緣政治、央行儲備與利率政策多重因素交錯下,黃金正逐步由傳統避險資產,轉化為全球央行資產配置的戰略支柱。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