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至1975年間,廣東肇慶懷集縣藍鐘鎮岳山一帶展開轟轟烈烈的造林運動,2.5萬名青年民兵用143天完成造林3.5萬畝,將一片貧瘠荒山變為萬畝林海,孕育出「忠誠奉獻、艱苦創業、團結奮鬥、久久為功」的「岳山造林」光榮傳統。這場由藍鐘人民公社林業採育場發起的大會戰,成為深植人心的綠色記憶,亦為今日綠美廣東建設提供了精神指引與實踐基礎。
如今,廣東正以多元形式傳承這一傳統,全民愛綠植綠護綠蔚然成風,綠色實踐已融入高質量發展脈絡。在不同地區,無數“岳山造林”故事仍在上演。
在粵北樂昌,林場自1950年代起開展封山育林與人工造林,應對石灰岩喀斯特地貌帶來的石漠化問題。1958年大會戰中,工人們風餐露宿於深山,歷經六年綠化整片荒地。之後更推廣油茶、油桐等樹種,形成兼具經濟與生態效益的“祖嶺模式”。經過多年治理,石漠化區植被覆蓋率從30%提升至83%,建立起結構穩固的生態防護體系。
在珠三角製造業核心區,佛山雲勇林場被譽為“珠三角塞罕壩”。自1958年創場以來,三代林業人67年接力造林,將荒山變為森林覆蓋率高達98.36%的綠色寶庫。2001年林場轉型為公益性林場,引入134種鄉土闊葉樹種,打造全省首個生態公益林示範區,近年更推動“擴面提質”工程與自然教育徑建設。如今,林場年釋放氧氣價值逾8億元,負氧離子濃度高達5800個/cm³,成為“工業文明+生態文明”融合的實踐樣板。
在茂名小良水保站,1950年代曾因嚴重水土流失被譽為「火焰山」。1957年起,林業工作者於4300多畝荒山開展人工造林,種植隆緣桉等樹種開創人工修復熱帶森林先河。歷經數十年梯田建設與混交林培育,26座秃山已披綠,現有植物超500種,野生動物逾400種,形成熱帶森林樣板區,昔日荒漠景象已不復存在。
岳山造林精神
「岳山造林」精神也延續至今。2004年岳山林場與溫泉林場合併為三岳省級自然保護區,持續發展至今,森林覆蓋率達92.6%,面積逾10.8萬畝,成為廣東生態保育的重要據點。全省各地亦積極響應「我為全運種棵樹」「有喜事來種樹」等行動,建設「互聯網+義務植樹」平台,推動村鎮綠化與六大林業工程實施。
綠美廣東建設三年來成果顯著,森林覆蓋率提升至53.39%,自然保護地數量與森林蓄積量等多項指標居全國前列。從「五年消滅荒山、十年綠化廣東」到「全國荒山造林第一省」,再到建設林業生態省,廣東林業發展已從「伐木謀生」轉向「護綠為榮」,走出一條以「生態反哺經濟」的可持續
發展之路。
今日南粵大地,綠意盎然,代代傳承的「岳山造林」精神正化為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密碼」,描繪著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的廣東綠色轉型藍圖。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