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GPU龍頭摩爾線程登陸科創板 

估值逾537億元直追國產AI浪潮
23/11/2025
941
收藏
分享
估值逾537億元直追國產AI浪潮

國產GPU領軍企業摩爾線程即將登陸上海科創板,公司公告首次公開發行(IPO)價格確定為每股114.28元,計劃募資約80億元(人民幣,下同),創下今年科創板最大募資規模,並刷新大陸年度最貴新股紀錄。扣除費用後,本次IPO預計募集資金淨額達75.76億元,將全面投入新一代AI晶片與圖形晶片研發。公司預計於12月初掛牌,以此發行價計算,上市市值將達537億元。

摩爾線程自今年6月30日提交申請、9月26日過會,從受理到批准僅用88天,刷新科創板最快審核紀錄,被視為科創板改革後的代表性案例。公司於11月13日正式啟動發行流程,並將在11月24日進行網上與網下申購。

摩爾線程董事長張建中在投資者交流會上表示,隨著中國AI應用端需求急速擴張,AI加速晶片市場進入爆發期,吸引包括摩爾線程在內的多家晶片廠商加速投入。他指出,GPU將持續成為AI、數位孿生與具身智能等領域的算力核心,而中國市場的自主需求正在迅速放大。

成立於2020年的摩爾線程,由前英偉達全球副總裁、前中國區總經理張建中創立,核心團隊亦來自英偉達、AMD與英特爾等國際大廠。公司專注全功能GPU自主研發,基於自研 MUSA 統一架構,推出四代GPU平台,實現單晶片同時支援AI運算、圖形渲染、物理模擬與視訊編解碼等多項功能,為國內GPU技術的一大突破。

打造中國英偉達

在技術快速迭代的背後,是摩爾線程巨額的研發投入。數據顯示,2022至2024年,公司累計研發支出高達38.1億元,2024年研發費用更達13.59億元,是當年營收的三倍以上。到2025年上半年,公司累計研發投入已超43億元。研發強度居國產GPU企業前列,也讓摩爾線程在短時間內推出五顆晶片與多款AI SoC產品。

營收方面,摩爾線程在2022年至2024年間收入從0.46億元增至4.38億元,複合增長率突破208%。2025年上半年營收則達7.02億元,並顯示業務逐步轉向AI智算領域,目前AI業務收入佔比已超過94%。不過,快速成長仍伴隨大額虧損,過去三年半公司累計虧損超過52億元,僅2022年就達18.4億元。高研發支出與高固定成本使摩爾線程仍處於持續燒錢階段。

摩爾線程也坦言面臨生態與供應鏈的現實挑戰。自2023年10月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後,公司採購美國技術與研發工具受到限制,部分晶圓代工需轉向國內合作。公司與國內晶圓廠合作開發7nm製程,但大規模量產仍需時間。此外,公司客戶集中度高,2025年上半年前五大客戶貢獻98.29%營收,單一客戶占比達56.63%,存在明顯依賴風險。

生態方面,摩爾線程透過MUSIFY工具支援CUDA程式碼遷移,希望縮短與英偉達CUDA生態的差距,但國產GPU整體仍面臨軟體資源不足、開發者規模有限等瓶頸。行業普遍認為,英偉達以CUDA構築的軟硬一體生態是最難跨越的障礙之一。

在政策推動下,國產GPU進入關鍵窗口期。摩爾線程近年在政府與國企市場的採用明顯提升,2025年上半年相關收入占比已達38%;公司2024年的綜合毛利率達70.7%,高於寒武紀與海光資訊等同業,反映出國產替代政策正產生實質效益。不過,行業普遍認為,在大型AI訓練市場中,英偉達仍具壓倒性優勢,國產GPU短期仍需依靠政企場景與政策扶持建立市場基礎。

隨著摩爾線程率先通過審核,並以高估值登陸科創板,市場認為國產GPU產業可能迎來新一輪上市潮,有望推動相關企業在技術自主、資本投入與產業生態上加速前進。 (編輯部)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