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擬調整反洗錢規則 

取款五萬元免填資金來源用途
11/08/2025
12842
收藏
分享
取款五萬元免填資金來源用途

中國金融機構反洗錢監管規則或將迎來重大調整。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及中國證監會近日聯合發布的《金融機構客戶盡職調查和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記錄保存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未來民眾單筆存取人民幣 5 萬元以上現金時,將不再需要登記資金來源或用途,但金融機構仍需開展盡職調查。外界分析認為,此舉意味監管思路將從「機械式登記」轉向「風險為本」的精細化管理。

該《徵求意見稿》自 8 月 4 日起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截止日期為 9 月 3 日。新規最引人關注的變化,是刪除了 2022 年版規則中關於個人辦理單筆 5 萬元以上現金存取必須了解並登記資金來源或用途的硬性要求。

根據草案,若金融機構為客戶提供現金匯款、實物貴金屬買賣等一次性交易金額超過5萬元的業務,仍需開展盡職調查,並登記客戶身份基本信息,留存有效身分證件或其他身份證明文件的影印本。

監管部門指出,此舉是配合今年 1 月 1 日正式施行的新修訂《反洗錢法》而制定,核心目標在於防範洗錢與恐怖融資,維護國家安全與金融秩序。《21 世紀經濟報導》分析稱,反洗錢監管轉向「風險為本」具體體現在兩大方向:一是低風險情況下簡化調查,例如取消人民幣 5 萬元以上資金來源及用途的強制登記;二是高風險情況則加強調查,對被識別為高風險的客戶、業務關係或交易,金融機構需採取更嚴格、深入的盡職調查措施。

持續追蹤客戶身份

《中國經營報》引述中國銀行深圳市分行大灣區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曾聖鈞表示,新版《管理辦法》更具系統性和穿透性,不僅擴大適用範圍,還關注整個服務週期場景,強調對客戶身份與交易的持續追蹤,並提升監管與業務的協同效率。

有觀點認為,官方推出新規背後亦有外部因素。2026 年,中國將迎來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FATF)的第五輪互評估,其中反洗錢預防將是評估重點之一。此次評估將直接影響中國在全球金融舞台上的聲譽與地位,因此官方有動力在合規性與風險管理上與國際接軌。

回顧 2022 年 1 月,三部門曾要求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為自然人客戶辦理人民幣單筆 5 萬元以上現金存取時,「應當識別並核實客戶身份,了解並登記資金的來源或者用途」。該規定在當時引發社會爭議,反對者認為此舉增加業務辦理的繁瑣性,並擔憂可能侵犯個人隱私;支持者則認為,這是打擊洗錢犯罪、維護金融安全的必要手段。

業內人士指出,此次新規如獲通過,將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普通存取款業務的行政負擔,但對於高風險交易的監管力度反而會提升,有助於將監管資源集中於更具潛在風險的領域,提升反洗錢的精準度與有效性。 (編輯部)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