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2月3日,日本山口縣宇部市長生海底煤礦發生重大水浸事故,造成136名朝鮮人及47名日本人,共183人罹難。由於當局事後封閉礦坑、拒絕調查及回收遺體,遇難者善後工作停滯不前。直至八十餘年後,在日韓民間團體持續努力下,終於成功尋獲部分遇難者遺骸,為沉冤事件帶來突破性進展。
綜合日媒報道,日韓市民團體「長生煤礦水淹事故記載團體」近日展開新一輪潛水搜尋。8月25日,韓國潛水員自距海岸約300公尺的排氣塔潛入坑道,在隧道內發現三件疑似人體骨骼,包括一根長42厘米的大腿骨,以及長度分別為29厘米與23厘米的骨骸。翌日再於坑道內發現一具頭骨,初步確認屬人類遺骸。
潛水員同時找到三雙靴子及其他骨頭狀物體,現場調查人員更透露,一些遺骸仍半埋於泥土之中,旁邊甚至可見疑似穿著衣物的平躺物體,顯示坑道內遺骸數量或遠超目前發現。市民團體表示,這些發現至少涉及四名遇難者。
山口縣警方表示,將對打撈出的骨骼進行鑑定,以確定是否為人類遺骸,並計劃對隧道展開進一步勘查。該團體代表稱:「多虧各方合作,我們的準備工作終於有了成果。」他們計劃委託當地警方追查遺骸身份,期望能將部分遺骨送返故土。
絕大多數為強徵朝鮮工
長生海底煤礦於1920年開工,隸屬當時的宇部炭礦公司。1942年,正值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為滿足軍需大規模採煤,導致坑道超負荷運作。當年2月3日,海底坑道出現嚴重漏水,瞬間釀成水浸,最終造成183人罹難,其中絕大多數為被強徵來日工作的朝鮮勞工。
事故發生後,日本當局在未及打撈遺體的情況下,便匆匆封閉礦坑,既未展開事故調查,亦無善後安排,令遇難者遺骨長眠海底,歷史真相長年被掩埋。
韓日政治交涉未果
2004年,時任韓國總統盧武鉉曾在韓日首腦會談上,要求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調查事故並挖掘遺骸,但日方以「淹沒位置與深度不明確」為由,拒絕採取行動。事件自此僵持多年,僅靠民間力量維繫關注。
直到去年,「長生煤礦水淹事故記載團體」透過眾籌籌集資金,開始實地挖掘。他們在地下四米處成功發現長2.2米、寬1.6米的隧道入口,為尋覓遺骸奠下基礎。今年8月的打撈行動,終於在隧道內取得突破,找到沉睡八十餘年的遇難者骨骸。
這次發現不僅是遇難者家屬長年期盼的曙光,也象徵歷史正義的一步。韓國輿論普遍認為,事件凸顯日本戰時強徵勞工的慘痛歷史,呼籲日方應正視並推動善後。
雖然目前僅尋獲少量遺骸,但民間團體表示將繼續潛水搜尋,希望能逐步找回更多遺骨,並促成歷史真相的公開。對許多家屬而言,八十餘年的等待仍未結束,但這次打撈成果,或許終能讓部分亡者安息。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