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時期,澳門除了透過籌款支援抗戰,澳門多方力量還積極設立義學以教育難童。當年1月,私立澳門中德中學在校內創建難民學校,專為失學難童提供教育,至6月已收容6個年級共130名難童。隨著戰事加劇,難童數量激增,至11月達300人。
同時,港澳賑濟會舉辦的越山義學、雨芬義學等多所義學也積極參與。嘉諾撒女修會在雅廉訪大馬路新建聖心英文書院,起初僅有27名學生,次年增至200人,多為避難葡僑女學生。1942年,愛爾蘭耶穌會士在澳門創立聖類斯書院,收容來自香港的葡萄牙學生,直至1945年。
此外,澳門中華教育會在會員學校中設立20所難民學校。主要廟宇和社團慈善機構也紛紛設立義學,如包公廟義學等。官民合辦的澳門救濟難民兼管理糧食委員會在難民營舉辦義學,為300名失學難童提供教育機會。辦學經費多通過公開籌款和私人捐贈獲得。
鏡湖醫院難童教養所部份難童合影。(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提供,摘自「 澳門記憶 」文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