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犯余某坦言自己長期沉迷於盜墓類小說,逐步掌握基礎知識。(視頻截圖)
「尋龍分金看纏山,一重纏是一重關」,這是盜墓題材影視劇《盜墓筆記》中的經典口訣。這類作品多屬虛構,缺少事實根據,但有一名內地男子,竟真的從小說中學習盜墓方法,成功得手20多件珍貴青銅器,令全網震驚。
湖北省棗陽市的郭家廟墓群,作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盜墓案再度引發社會關注。2023年,該墓群遭到三名盜墓者潛入,最終被盜走20件珍貴的青銅器,其中九件為國家一級文物。辦案人員直言,涉案文物數量之多、級別之高,為近年罕見。更令人震驚的是,主犯余某落網後供稱,自己完全是「靠看盜墓小說學的」,引來網友譏諷「走火入魔」、「自學能力驚人」。
根據極目新聞報道,案發於 2023年11月。當時,犯罪團伙意圖將這批文物以人民幣400萬元的價格出售。襄陽警方接獲線報,一名李姓男子手中有「剛出土」的文物,正尋找買家。警方隨即安排人員以買家身份接觸,並在交易現場當場查獲20件文物,成功將李某及其同夥人員抓捕歸案。主犯余某和另一盜墓者陳某則駕車逃脫,但一年多後仍難逃法網,最終被捕並全盤供認罪行。
長期沉迷盜墓小說
經專家鑒定,這批被盜文物均為春秋時期珍品,共計20件,包括九件國家一級文物、一件二級文物、九件三級文物以及一件普通文物。對於考古與歷史研究而言,這些文物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郭家廟墓群在學界享有盛名,多年來亦是盜墓者覬覦的目標。
令人咋舌的是,余某到案後的供述。他坦言自己長期沉迷於盜墓類小說,「天天看,愈看愈入迷」,甚至會依照小說情節對照地方縣志加以驗證,逐步掌握盜墓的基礎知識。他表示,在多次閱讀後,開始模仿書中情節實際操作,最終付諸行動。
根據警方披露,余某與同夥作案時,避開墓群的安防設施,專挑田間小徑潛行。他先觀察山脈走向確定大致範圍,再用探針與洛陽鏟逐步縮小目標。經過半個月試探,最終找到疑似墓穴的地點,第一次鏟下去便挖出青銅器。隨後,他們連續兩晚瘋狂盜掘,將20件文物洗劫一空。
潛逃一年多落網
為了快速變現,三人找上李某充當中間人,尋覓所謂「有實力的買家」。然而,銷贓行為很快被警方偵破。2023 年 11 月,襄陽警方在交易現場設伏,繳獲全部文物。隨後展開追捕,余某雖曾逃匿一年多,終究落網。今年3月,他被正式拘捕,並供稱這並非他的首次盜墓。事實上,在本案之前,他曾夥同其他人於郭家廟墓群另一處盜掘,取得三件文物。
2025年7月,余某因涉嫌盜掘古墓葬罪,被檢察機關正式提起公訴。據悉,案件目前正在司法程序推進之中。專家提醒,郭家廟墓群內的文物多屬珍貴青銅器,對研究中國春秋時期的歷史、文化與工藝具有重要價值,相關案件再次凸顯文物保護的重要性與迫切性。
辦案人員表示,這起案件折射出網絡與文學作品對部分青少年與成年人可能產生的錯誤引導,盜墓小說本為虛構娛樂,但余某卻將其奉為「教材」,最終觸犯法律,實為一場悲劇。專家也呼籲,社會需加強文物保護意識,同時提高對盜掘古墓行為的打擊力度,避免更多歷史遺產遭受破壞。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