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正式公布《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明確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現代化人民城市,並圍繞城市體系建設、產業動能培育、生活空間優化、綠色轉型與安全韌性等方面提出23條具體舉措。
城市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載體,也是人民美好生活的空間。中央強調,「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是今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部署的核心任務。《意見》指出,到2030年,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要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政策體系更加完善,人居品質明顯提升,綠色轉型深入推進,治理水平顯著提高;到2035年則實現全面建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提升超大特大城市功能
《意見》首條明確支持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等城市群打造世界級城市群,推動區域間功能錯位互補、設施互聯互通、治理協同合作。文件同時要求,推動超大與特大城市按照國家批復的功能定位「做強做精」核心功能。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廣州、深圳、佛山及東莞已達到超大或特大城市標準,均位於粵港澳大灣區內。對此,《意見》明確,提升超大城市治理能力與承載水平,將成為推動灣區建設的重要方向。
存量改造與住房更新
除了大城市群的培育,《意見》同樣強調要提升中小城市和縣城承載力,推進以縣城為重點的城鎮化建設,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因地制宜發展小城鎮。這與廣東正在推進的「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相呼應,該工程已提出三年內初見成效,力求將縣鎮村的短板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潛力。
在城市更新層面,《意見》提出要盤活存量資源,推動老舊廠房、低效樓宇及傳統商業設施的再利用,優化基礎設施布局、結構與功能,並加強系統集成。文件明確要求穩步推進城中村與危舊房改造,支持老舊住房自主更新及原拆原建,並探索多元方式改善居民生活空間。
綠色低碳轉型與安全韌性
綠色低碳發展是《意見》的另一大重點。文件提出要推動城市能源結構優化,加強對抗生素、微塑料等新污染物治理,推動生活方式與生產方式的綠色轉型。
在安全領域,《意見》特別要求嚴格限制超高層建築,提升高空消防能力,完善城市安全基礎設施,提升城市抵禦自然災害和突發風險的韌性。
文化建設方面,《意見》明確提出要保護城市文脈,不得大規模遷移砍伐樹木、濫建文化地標或隨意更改老地名。文件強調,要推動城市文化繁榮,讓歷史文化資源成為提升城市吸引力與認同感的重要力量。
《意見》要求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會同相關部門加強統籌與協調指導,推動政策落實。文件提出,通過完善政策制度、推動新舊動能轉換、提升居住品質、推進綠色轉型與鞏固安全基礎,到2030年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將取得實質性進展,並於2035年全面建成。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