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勇立潮頭 

制度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
09/10/2025
2902
收藏
分享
制度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正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這片以「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為制度背景建設的區域,國際上尚無先例。如今,隨著「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不斷深化,灣區協同創新、制度型開放全面提速,一個世界級城市群正加速崛起。

近年來,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成果顯著。深中通道通車一年,日均車流量超8.6萬輛,橫跨珠江口的「A形交通主骨架」全面成型,深莞惠與珠中江城市群半小時內直達。黃茅海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橋相繼貫通,珠江口東西兩岸實現「橋隧成網」。

陸上交通同樣提速,廣佛南環、佛莞、佛肇、莞惠城際鐵路貫通,「軌道上的大灣區」加速形成。廣深港高鐵實現「公交化」運行,橫琴口岸通關量較去年提前25天破千萬人次,標誌跨境出行更高效便捷。

「軟聯通」方面,跨境支付與政務服務融合創新。AlipayHK、MPay已接入粵港澳地鐵公交系統,港澳居民電子錢包覆蓋餐飲、出行等場景。廣東居民赴港澳簽證政策優化,「港車北上」「澳車北上」持續推進,「一碼通行三地」逐步落地。

同時,「心聯通」深化融合。橫琴「澳門新街坊」吸引逾2,500名澳門居民入住,港澳青年在前海、橫琴創業蔚然成風。目前逾20萬港澳居民在廣東工作生活,參保人數超34萬。

科技協同 構建國際創新中心

科技創新是大灣區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三地優勢互補、協同創新初見成效。

廣州南沙的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正打造「前店後廠」科創模式,推動科研成果落地轉化;深圳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已聚集超440家科技企業、1.5萬名科研人員,PCT專利申請量超1700件,成為粵港澳科技合作的樣板。

在基礎科研領域,中國散裂中子源、國家超算中心、「鵬城雲腦」等重大科技設施向港澳科研機構開放,共建共享的創新格局加速形成。

目前,大灣區已形成以廣州南沙、東莞松山湖、深圳光明為核心的「雙走廊」科技創新帶,並與深港河套、橫琴粵澳合作區銜接,構建「香港科研—珠三角轉化—全球市場」的創新鏈條。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最新《全球創新指數》顯示,「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首次躍居全球第一,標誌大灣區國際科技影響力再上新台階。

制度創新 推動高水平開放

粵港澳大灣區正加快構建與國際高標準接軌的開放體系。今年5月,全國首票「一單兩報」貨物經深圳海關快速通關,實現內地與香港資料聯合申報,跨境貿易更高效。

深港跨境數據驗證平台落地,幫助內地企業在港獲貸近億港元;金融領域「債券通」「跨境理財通」升級,187項政務服務實現「跨境通辦」,數據、金融、政務多領域互聯互通。

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則成為制度創新的示範區。2024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3000億元,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逾四成。72項改革任務已落地69項,形成跨境金融、離岸貿易、國際商事解紛等多項制度創新成果。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亦推行「一地兩注」「一戶通」等制度型改革,助力澳門多元發展。

如今,粵港澳大灣區以不到全國0.6%的國土面積,創造全國近九分之一的經濟總量。從橋隧相連的交通網,到跨境支付、科研共享的制度創新,一個國際一流灣區、世界級城市群正昂首崛起。

在「一國兩制」框架下,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正以開放包容、創新融合的姿態,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的灣區篇章。 (編輯部)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