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速 

經濟總量全球居第二
13/10/2025
2933
收藏
分享
經濟總量全球居第二

廣東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10月10日審議《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群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的專題調研報告》。報告顯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六年來成效顯著,2023年大灣區經濟總量約1.89萬億美元,位居全球四大灣區第二;其中內地9市經濟規模自2018年的8.04萬億元人民幣增至2024年的11.5萬億元,以全國0.58%的土地,聚集5.6%人口,創造全國8.6%的經濟總量,標誌著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報告指出,大灣區中心城市能級持續增強。2024年,深圳、廣州GDP分別居全國第3與第5位,兩市經濟總量佔全國比重穩定在5%以上。2025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中,大灣區內地9市共有18家企業上榜,《財富》中國500強中則有76家。隨著廣州、深圳、珠江西岸等都市圈規劃實施,區域一體化加快推進,中山等地改革創新實驗區建設提速;前海片區已吸引全球排名前50、國內前20的金融、物流、商貿、信息等服務商超過200家落地。

「深港穗」集群科技創新全球第一

科技創新成為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佈的最新報告,「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首次超越日本「東京—橫濱」,成為全球第一大創新集群。截至2024年底,大灣區內地9市擁有高新技術企業逾7.1萬家,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19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89家,形成8個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和6個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分別佔全國總數的10%和9.1%。其中沿海7市海洋生產總值佔全省海洋經濟的四分之三,約佔全省GDP的十分之一,展現產業多元化與創新協同發展的優勢。

城市群一體化持續深化

報告指出,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邁上新台階。截至2024年底,灣區跨江跨海通道增至7條,高速公路總里程5459公里,鐵路運營里程2761公里,城市軌道交通1477公里,實現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區域內5座機場旅客吞吐量達1.55億人次,超過其他三大灣區。

在生態環境與民生領域,大灣區正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2024年內地9市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達95.4%,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93%,PM2.5平均濃度降至20微克/立方米,優於世界衛生組織過渡期標準。超過8019名港澳專業人士在內地執業,約20萬港澳居民在粵工作生活,參加社會保險累計超33萬人次。

通關與營商環境亦持續優化,三地間「軟聯通」進一步加強。粵港澳口岸自助通關比例已達三分之二,人均通關時間縮短至30秒左右;同時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並在深圳、橫琴、南沙推行放寬市場准入特別措施,全省率先實現信用報告替代無違法違規證明,推動包容審慎監管機制落地。

針對灣區內城市群結構不均、科創基礎仍待加強等問題,報告建議聚焦「內涵式發展」,以城市更新為抓手,從產業與空間佈局兩方面提升核心競爭力;強化基礎研究,補齊技術短板,佈局戰略性前沿科技,構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同時,報告呼籲建立珠三角九市深度一體化發展機制,完善大灣區內地城市群統籌協調與都市圈同城化工作機制,強化法治保障和制度創新,進一步攜手港澳完善推進大灣區建設的體制機制,加快實現「世界級灣區、最具活力灣區」的目標。 (編輯部)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