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還是對逝者的不敬?

AI「亡者機器人」引發道德爭議
01/09/2025
18702
收藏
分享
AI「亡者機器人」引發道德爭議

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高速發展,「AI復活」——利用已故者的聲音與影像打造數字分身(俗稱「deadbots」)——逐漸進入公眾視野。這些數字化的「再生」個體,被應用於法庭陳詞、社會運動,甚至可能未來用於商業廣告,帶來道德與經濟上的激烈爭論。

據Mashable報道,美國女子Stacey Wales曾利用AI生成的亡兄影像,在兇手的庭審中發表陳詞,最終影響法官判處最高刑期。2024年,槍枝管制團體「March For Our Lives」與「Change the Ref」更發起「The Shotline」活動,讓槍擊受害者的AI聲音透過自動語音留言,向議員呼籲加強槍枝立法。CNN記者Jim Acosta更曾「採訪」過由父母授權的AI版本的校園槍擊遇害者Joaquin Oliver,該虛擬分身在鏡頭前訴說「自己過早因槍枝暴力離世」。

數字永生與倫理真空

劍橋大學未來智能中心研究員Katarzyna Nowaczyk-Basińska指出,這類技術結合了「龐大的個人數據與AI模型」,實質上打造一種「數字永生」。她警告,這一新現象需要更多倫理規範與設計準則,否則將加劇人類面對死亡時的混亂。

天主教學者也表達憂慮。聖克拉拉大學馬庫拉倫理中心技術倫理主任Brian Patrick Green直言,「AI復活」一詞本身就是對「復活」概念的錯置與褻瀆。他提醒,即便家屬希望藉此紀念亡者,但逝者無法給予同意,使用其數字分身容易淪為「對記憶的工具化」。

「悲傷產業化」

亞特蘭大總教區的牧靈顧問Patrick Metts認為,與AI生成的逝者互動,可能延長或扭曲悲傷過程。他指出,這種「持續存在」並不基於真實,甚至可能使喪親者陷入孤立,減少與社區和教會的互動。相較之下,透過傳統方式如追思彌撒、掃墓、撰寫日記、聆聽亡者喜愛的音樂,更能帶來真實的接受感與安慰。

Metts警告,若過度依賴AI替代哀悼儀式,可能阻礙人們面對死亡的勇氣,「因為最終,AI分身永遠無法取代真正的人」。

根據NPR報道,「數字身後產業」規模在未來十年或將翻四倍,達近800億美元,涵蓋AI分身、身後簡訊、語音互動等服務。隨着商業化趨勢加速,亡者形象甚至可能被用來推銷產品,帶來新的倫理挑戰。學者警告,這是「將悲傷商品化」的危險先例。

Green強調,基督信仰中的「復活」意義在於基督戰勝死亡,而非透過科技模擬人類存在。他提醒,「我們欠逝者尊重,這種尊重也延伸至未來世代」。他認為AI若僅用於建立「數字剪貼簿」保存記憶仍有正面價值,但必須避免模糊「人與機器」界線。

Metts補充說,美國文化長期迴避死亡議題,AI若被濫用,將進一步加劇社會對死亡的錯誤理解。「若我們無法承認人會死,那我們就不再活在真實世界裡。」 (編輯部)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