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加快推動本土晶片與人工智能(AI)技術自主化,最新例子是阿里巴巴集團宣布開發出一款新型AI晶片,功能較舊款更全面,顯示中國科技巨頭正試圖填補美國供應受限後留下的市場空白。報道指出,過去阿里巴巴晶片大多由台積電代工,但這款晶片將交由內地本土廠商生產。阿里巴巴的新晶片將與英偉達平台兼容,方便工程師重用既有軟件。 (網絡圖片)
阿里巴巴長期是美國AI晶片領導者英偉達(Nvidia)的最大客戶之一。但由於美國管制措施收緊,英偉達在華銷售受阻,中國企業加速自研。阿里巴巴的新晶片將與英偉達平台兼容,方便工程師重用既有軟件。外媒引述知情人士透露,該晶片由一家中國工廠生產,而阿里巴巴早前的AI處理器是由台積電代工。
阿里巴巴雲業務近季表現強勁,4至6月收入增長26%,受惠於AI服務需求急升。首席執行官吳泳銘曾表明「AI+雲」是集團兩大增長引擎之一,並承諾未來三年投資不少於530億美元於相關領域。
MetaX與寒武紀受關注
在中國官方推動下,多家本土晶片設計公司亦加快研發。上海初創沐曦集成電路(MetaX)7月推出可替代英偉達H20的新晶片,內存更大、部分任務性能更佳,惟耗電量較高。公司正準備量產,並利用較舊製程技術繞開供應瓶頸。
北京的寒武紀科技(Cambricon Technologies)則憑旗下AI晶片「思元590」訂單激增,第二季度收入達2.47億美元,股價一度大漲,公司更罕見呼籲投資人保持冷靜。截至上周五,市值仍逾870億美元。寒武紀科技憑旗下AI晶片 「思元 590」 帶動收入大漲。(網絡圖片)
華為昇騰晶片性能強大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在AI晶片領域亦積極布局。今年展示的計算系統結合384枚昇騰(Ascend)晶片,在部分指標上超越英偉達Blackwell系統。但由於耗電量大,加上缺乏與英偉達軟體兼容,工程師抱怨使用體驗受限。
華為創辦人任正非曾表示,中國可透過集群與疊加方法彌補與美國尖端晶片的差距。不過,包括阿里巴巴在內的多家民營雲服務商,並未大量採購華為產品,因其在雲端服務上存在直接競爭。
政府加碼基金助攻
業界普遍認為,中國最大挑戰仍在AI訓練。美國依靠英偉達最強大的晶片進行大規模模型訓練,而國產晶片在訓練過程中常出現過熱或宕機問題。知情人士指出,阿里巴巴的新晶片定位於推理,而非訓練。
中國政府已加大投資力度,1月設立規模達84億美元的AI基金,支持晶片研發與自給自足供應鏈建設。
DeepSeek與市場期待
另一焦點是中國初創DeepSeek。其模型在性能上接近OpenAI,近期更暗示將結合軟體創新與改良後的國產晶片進行訓練,引發市場樂觀情緒,相關概念股短線上漲。
專注AI的投資公司Interconnected Capital創辦人Kevin Xu撰文稱,若這些變通方案落地,中國開發者或可「比外界預期更快」縮小與美國的差距,對輝達及美國AI技術體系形成直接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