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9月1日公布最新《全球創新指數》(GII)世界百強創新集群排名,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圳-香港-廣州」集群首次超越日本「東京-橫濱」集群,躍居全球第一,成為全球創新版圖的新焦點。這是該榜單自2017年設立以來,深港穗集群首次奪魁,標誌着大灣區科研與創新實力邁上新台階。
綜合內地與香港媒體報道,GII集群排行榜主要依據三項核心指標來衡量地區創新活動的集中度,包括《專利合作條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科學論文發表量,以及今年新納入的風險資本(VC)交易量。過去五年,深港穗集群均位列全球第二,今年由於風險資本交易活躍度突顯,成功取代長期居首的東京-橫濱。
WIPO解釋,風險資本投資能更直觀反映科技知識如何轉化為初創企業,並推動新產品與服務進入市場。數據顯示,2025年深港穗集群的VC交易量佔全球比重達2.9%,顯著高於東京-橫濱的2.2%。而美國聖何塞-舊金山憑藉6.9%的全球佔比,排名躍升至第三。
傳統兩大指標中,深港穗同樣表現亮眼:PCT專利申請量佔全球9%,居第二位,僅次於全球申請最多的華為;科學論文發表量佔比2.4%,累計19.4萬篇,其中中山大學位列主要貢獻者之首。
深圳專利全國領先
深圳在專利領域持續保持全國領先優勢。根據《深圳市2024年知識產權白皮書》,該市去年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達1.63萬件,連續21年居全國首位;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110件,遠高於全國平均的14件。華為更以全球超過15萬件有效專利,成為通信、音視頻編解碼等多個領域的全球專利龍頭。
從全球來看,今年百強創新集群分布於33個經濟體,其中中國以24個集群數量位居首位,美國以22個緊隨其後,德國則有7個入榜。除深港穗集群排名第一外,北京集群位列全球第四,上海-蘇州集群則位居第六,顯示中國創新力量已形成多極分布格局。
廣東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專家分析認為,中國已成功將發展引擎切換至「工程師紅利」模式,即以高素質人力資本為核心,配合有效的企業創新生態,釋放出更大的創新動能與經濟價值。
WIPO則強調,隨著風險資本指標的納入,未來創新集群排名將更注重「科研與資本結合」的綜合實力。深港穗集群的成功,正是大灣區科研優勢與資本市場活力相互疊加的結果。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