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禪院:

盂蘭火劫與百年未燼的信仰傳承
05/09/2025
32580
收藏
分享
盂蘭火劫與百年未燼的信仰傳承
盂蘭火劫與百年未燼的信仰傳承

普濟禪院又稱觀音堂,是澳門三大古剎之一。每逢農曆七月盂蘭節,禪院內香煙裊裊,僧侶為超度亡靈而誦經不輟,亦有不少善信前來上香祈福。然而,這座古剎與盂蘭節的淵源中也曾有一場火劫——據史料記載,普濟禪院在1866年盂蘭節建醮期間不幸失火,大雄寶殿被焚毀,連丹墟外的欄砌石獅亦遭破壞。火劫之後,普濟禪院在本地商賈及閩籍人士的慷慨捐贈下迅速修復,重現舊貌,足見其在澳門民間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座獨一無二的古剎,經歷寒霜烈火、百年風雨仍屹立不搖,歷經濠江潮起潮落,見證蓮花之城的堅韌與頑強生命力。普濟禪院又稱觀音堂,是澳門三大禪院之一,建於明朝末年,距今有約三百六十多年。(力報資料圖片)

佛道融合:宗教信仰的多元象徵

明朝天啟年間,循智和尚從內地來澳門開創普濟禪院,三百多年來,普濟禪院逐漸成為佛教在澳門最重要的道場之一。其殿宇飛簷翹角,雕樑畫棟,處處體現中國古翬飛式名山古剎的風貌。禪院內還收藏了眾多書畫、書法,包括抗日戰爭時期寓居此地的嶺南派大師高劍父及乃徒關山月等名家的大作。然而,普濟禪院的魅力不止於此。細觀禪院內部,儘管主祀觀世音菩薩,但也同時禪院內亦供奉着許多非佛教的民間諸神,呈現出佛道相融的獨特景觀。這種兼容並蓄的信仰模式正是澳門獨特文化基因的生動寫照。普濟禪院內設有道教土地公神壇,呈現多元信仰融合的景致。(陳顯耀提供,摘自 「澳門記憶」 文史網)

歷史見證:望廈條約的簽署之地

除了擁有獨特的宗教文化意涵,普濟禪院在中國近代史上還扮演了重要角色。1842年,鴉片戰爭後中國被迫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美國不甘落於人後,於1843年派特使顧盛,偕同三艘戰艦前往中國,企圖用武力恫嚇撞開清廷的大門。腐朽懦弱的清廷派大臣耆英與美國談判,於1844年在普濟禪院內簽訂中美第一條不平等條約——《望厦條約》。中國從此被迫對美開放通商港口,並擴大美領事裁判權。如今步入普濟禪院的後花園,可見一花岡石桌和四條長石凳,正是簽訂《望廈條約》的地方。

現代活力:文化遺產的生生不息

經歷歲月磨礪,普濟禪院依然在澳門當代社會煥發勃勃生機。它不僅是善信追尋信仰慰藉的場所,更是澳門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如今,普濟禪院被澳門文化局評定為「紀念物」,是受到保護的歷史建築。每年盂蘭節等節日到來之時,禪院的香火依舊鼎盛,見證澳門的文化根脈深植於歷史與傳統信仰之中,不懼歲月變遷,依舊煥發強大的生命力。

(本文部分內容引自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所著之《澳門編年史》第四卷,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