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滿濠江映華彩

——澳門中秋節慶的傳承與新韻
16/10/2025
13496
收藏
分享
——澳門中秋節慶的傳承與新韻
——澳門中秋節慶的傳承與新韻

九月的澳門夜空,被一場場爭先盛放的絢爛煙花點亮。由旅遊局主辦的第33屆澳門國際煙花比賽匯演於9月6日晚上拉開帷幕,並在橫跨9月和10月的五個煙花夜爭妍綻放。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賽隊伍以夜幕為畫布,勾勒出火樹銀花的瑰麗圖景,與澳門璀璨的城市霓虹交相輝映。這場一年一度的國際盛事,不僅是視覺盛宴,更已成為本澳市民與旅客共迎國慶與中秋雙節的「新傳統」。從昔日漁家虔誠祭祀月娘的古老傳統,到如今四海賓朋齊聚濠江、共賞一輪明月與滿天華彩的新「盛事」場景,澳門的中秋,既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亦煥發著多元共融的當代活力。旅遊局主辦的第33屆澳門國際煙花比賽匯演自9月6日晚上開始正式上演。 (旅遊局圖片)

漁火記憶:海上生明月的傳統儀式

澳門自古漁業興盛,中秋節對漁民而言不僅是闔家團圓之日,更是祈願平安豐收的重要時節。每逢中秋,到了迎月夜,漁船會懸掛上彩燈和燈籠,在甲板上放上香案,上面擺放月餅、生果、芋頭和菱角,拜祭月娘(月神)。若恰好船隻是靠岸泊著的話,孩子還可以上岸玩耍。很多漁家用竹篾紮成兔仔燈,孩子提燈跑上碼頭,沿著港口街道嬉戲追逐。點點燈火在岸上跳躍,與船上的光影相映成趣,描繪出漁港獨有的節日景致。

這種以漁船為單位、家族為紐帶的慶祝方式,蘊含著對自然的敬畏、對團圓的期盼與對海洋文化的樸素情感。然而隨著漁業技術發展,遠航作業漸成常態,出海一趟往往需時月餘。加之中秋前後正值漁汛旺季,許多漁民為生計選擇揚帆遠航,回澳過節者日益稀少。那曾經燈火相連的漁港中秋夜,也逐漸成為老一輩澳門人記憶中一抹溫暖而朦朧的光暈。

文化交融:土生葡人的「月亮節」

獨特的歷史脈絡,使澳門成為中西文化交融的典範。中秋節雖源於中華傳統,歷經數百年共存與融合,如今也成為土生葡人珍視的節日。在葡萄牙語中,中秋節被稱為「Festa da Lua」,意為「月亮節」;而月餅則有「Bolo Bate-pao」之稱,意指「擊打而成的糕點」。這一名稱源自月餅製作過程中以模具敲打成型時發出的聲響(引自《中秋葡韻 月餅之外》,《澳門雜誌》第143期,澳門特區新聞局,2022年)。

除了品嚐美味的月餅,土生葡人也重視中秋團聚、全家共賞明月。更有葡人藝術家以創作為節日賦予新意——曾為2018年上海世博會澳門館擔任設計師的葡人建築師馬若龍,便曾製作出融合中西美學的兔仔燈,既保留傳統寓意,又注入當代線條,展現文化對話的創造力。

這種文化間的欣賞與借鑑,豐富了澳門中秋的內涵。今時今日,中秋不再是僅僅屬於華人社群的節日,更成為整座城市共同的家庭團圓日——無論族群與背景,人們在月光下相聚,彼此理解、相互尊重。透過佳節共度,澳門實現了文化的雙向流動與包容並蓄,讓多元社會在傳統與現代的交織中,愈發和諧共生。

節慶新篇——「旅遊+盛事」雙重奏

澳門回歸以來,在特區政府的積極統籌下,中秋慶祝活動逐步深入社區,各大社團組織發揮在地力量,在各區舉辦豐富多彩的遊園會。遊園會通常設有猜燈謎、傳統遊戲和美食攤位,面向市民免費開放,打造舉家共享佳節的溫馨氛圍。 這些活動強化了社區凝聚力,傳統節日亦因此煥發嶄新活力。

與此同時,特區政府致力推動澳門建設成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積極拓展「旅遊+盛事」的綜合效應。中秋節作為文化盛事之一,其慶祝規模與形式持續升級,成為吸引中外旅客的黃金窗口。例如,旅遊局配合國際煙花比賽匯演,精心推介六大最佳煙花觀賞點——包括孫逸仙大馬路觀音蓮花苑至觀音像海濱休憩區、澳門科學館海堤、沙格斯大馬路、南灣.雅文湖畔、湖濱路及氹仔海洋大馬路,並在這些地點周邊同步舉辦嘉年華活動,成功吸引大量居民與旅客踴躍參與。

此外,澳門還攜手香港、深圳實現大灣區「夢幻聯動」,同步推出「一程多站」中秋美食薈活動,讓旅客一次性體驗同源而多元的嶺南風情,為大灣區文旅協同發展注入新的動能。

從漁船的燈火到煙花的盛放,從一家老小虔誠祭月到多元社區共慶佳節,澳門的中秋月光不僅折射出過去與現代的交疊、演變,更點亮了這座開放包容的小城,讓她以聯結古今、溝通中外之姿呈現在世界面前。澳門文化體去年9月17日中秋節當日在望德堂區舉辦「 中秋園遊晚會2024 」,眾多市民在浪漫的燈光與明月下,和家人一起共度佳節。 (旅遊局資料圖片)

本文部分內容引自唐思所著之《澳門風物誌》 第三集 ,澳門:澳門基金會,2004年)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