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慶典籌備中最珍貴的資源不是經費,而是時間。澳門大部分文化工作者往往需要同時應對多個項目,以及原有的生活,時間分配呈現”碎片化”特徵。如能建立年度回歸晚會機制,可以為文化工作者提供穩定的創作週期和協調窗口,可使創作、排練、演出的流程更加合理化。
在澳門這座獨特的中西文化交匯之城,許多文化工作者身兼多職:白天可能是公務員、教師或企業職員,夜晚則化身為舞者、樂手或劇場工作者。這種"雙重身份"既是澳門文化生態的特色,也提出了一個需要解決的課題——如何建立有效的機制,讓這些兼職文化工作者能持續參與本土文化建設項目。
其實政府可以考慮以下方案:
1. 設立"文化工作學生支持機制”,為學生給予學分上的鼓勵。
2. 建立"文化藝術人才數據庫",實現精准匹配。
3. 推動"企業文化責任計劃",鼓勵企業支持員工參與文化活動
4. 完善法律法規,保障兼職文化工作者權益
當文化創作獲得時間保障,當本土元素得到深度開發,澳門文化工作者必將創作出更多打動人心的作品。年度回歸晚會不應只是慶典的重復,而應成為培育本土創作、優化協作機制的重要平台。通過這種常態化演練,澳門文化界不僅能在重要慶典中展現更高水準,更能在日常工作中形成更高效的協作模式,最終實現文化創作與行政協調的比翼齊飛。
澳門文化的獨特魅力,正來自於這些穿梭在不同領域之間的文化工作者。他們用多元的生活體驗滋養著藝術創作,用跨界的視角豐富著文化表達。建立適合兼職文化工作者的參與機制,不僅是對現實情況的回應,更是對澳門文化特色的尊重與發揚。當這些"雙重身份"的文化工作者獲得更好的支持,澳門文化生態必將綻放出更加絢麗多彩的光芒。
澳門會展產業聯合商會青年委員會主任陳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