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由華人創業者創辦的具身智能公司再度引發市場關注。美國時間9月15日,總部位於硅谷的Dyna Robotics 宣布完成1.2億美元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機器人投資機構Robostrategy、風險投資機構CRV和First Round Capital領投,Salesforce、英偉達、亞馬遜工業創新基金、三星及LG 等機構跟投。公司表示,資金將主要用於團隊擴張、加速下一代機器人基礎模型研發,並推動其通用機器人在商業場景中的規模化落地。Dyna Robotics宣布完成1.2億美元A輪融資。 (網絡圖片)
Dyna Robotics成立於2024年9 月,公司專注於研發面向商業應用的通用型機器人,總部設在美國硅谷,在上海設有硬件研發中心,註冊名為「達納靈動科技有限公司」。創始團隊包括連續創業者Lindon Gao、York Yang,以及前DeepMind研究科學家Jason Ma。其中,Lindon Gao和York Yang此前共同創辦智能購物車公司Caper AI,並於2021年以3.5億美元成功出售,累積了豐富的創業與資本運作經驗。
在本輪融資之前,2025年3月,Dyna Robotics已完成2350萬美元種子輪融資,由CRV和First Round Capital領投。短短半年,公司融資總額即突破1.4億美元,顯示資本市場對其發展潛力的高度認可。
已推出基礎模型機器人
目前,Dyna Robotics推出了首款基礎模型機器人DYNA-1,已在酒店、餐廳、洗衣店和健身房等場景實現每日16小時的穩定運行,並能在24小時不間斷操作中達到超過99%的成功率。公司宣稱,DYNA-1 是全球首款可真正落地於商業場景的靈巧操作基礎模型,具備99%單次任務完成率,無需人工干預,且能自動處理錯誤;操作速度則達到人類的60%。
值得關注的是,DYNA-1具備零樣本環境泛化(Zero-shot Generalization)能力。聯合創始人York Yang在部落格中指出,在高品質數據支持下,模型在跨任務場景下的成功率有質的飛躍。例如,當機器人需要摺疊不同款式毛巾、切換任務或處理陌生場景時,使用低品質數據訓練的模型成功率往往偏低,而經過強化學習優化與高品質數據訓練後,泛化成功率顯著提升。
他進一步類比人類學習方式,解釋稱當一個人已在某領域成為專家時,其跨領域遷移學習的能力也更強,因為專家不僅掌握知識,更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
結合中美優勢
Dyna Robotics強調自身結合中美優勢:美國方面,公司擁有熟悉市場需求的本土化團隊,以及來自DeepMind、OpenAI等機構的頂尖AI科研力量;中國方面,公司依託先進的硬體製造能力與高效的供應鏈體系,在成本控制與生產效率上具備優勢。公司定位在於研發「低成本、務實而非花俏」的機器人,以此搶佔商業化落地的先機。
放眼全球,具身智能與人形機器人領域正迎來資本熱潮。加拿大Sanctuary AI繼3月完成7,550萬加元A輪融資後,7月再獲BDC Capital 和InBC戰略投資,累計融資額已超過1.4億美元。美國通用機器人初創公司Figure在2024年2月完成6.75 億美元B輪融資,投後估值高達26 億美元,投資方包括微軟、OpenAI 創業基金、輝達及亞馬遜創辦人貝索斯。2025年3月,美國人形機器人公司Apptronik亦完成3.5億美元A輪融資,由B Capital與Capital Factory領投,谷歌參與投資。
相比之下,中國市場雖在融資數量與企業活躍度上表現強勁,但單筆融資規模與估值仍難與北美頭部公司比肩。多家中國企業在接受財新採訪時表示,儘管近年融資熱度持續上升,不少公司已完成多輪融資,但整體規模仍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