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機器人學校」開課 

學疊衣做飯助力中國應對老齡化
08/10/2025
3157
收藏
分享
學疊衣做飯助力中國應對老齡化

在人工智能與人口老齡化兩股浪潮交織下,中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新定義「教育」——上海近日開學的一所「特殊學校」,所有學生都是機器人。這所位於張江的國地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被外媒形容為中國首座「異構人形機器人訓練場」,標誌著中國在人形機器人研發與應用領域邁出關鍵一步。

這所「學校」的任務並非培養人類學生,而是訓練一批具備生活技能與工作能力的類人機器人。根據法廣網引述TBF電台報導,該中心佔地4,600平方米,內部劃分為工廠區、臥室區、廚房區、客廳區與電腦控制區等模擬場景,大約有一百個機器人每天在此「學習」如何完成日常任務。這些任務包括疊褲子、整理床鋪、擦桌子、做飯、洗碗、焊接與清潔環境等,模擬真實生活中家庭與工作場景的複雜度。

每一台機器人都配有一名「教師」——透過虛擬實境(VR)頭盔與手柄控制,教師會遠程演示特定動作,讓機器人即時模仿並學習。例如,教師用手勢模擬「抓取物體」,機器人便根據動作進行重複練習。為了讓動作精準穩定,這些訓練必須重複約200次,機器人才能真正掌握一項技能。這些「課程」收集的數據,也將回饋至中央AI系統,用以優化人形機器人的行為模型與決策能力。

新質生產力

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的設立,與內地對人工智能和高端製造業的長期戰略密切相關。報道指出,過去美國與日本在機器人研發領域長期居於領先地位,而中國正試圖迎頭趕上。隨著「新質生產力」與「智造中國」戰略的推進,北京投入數千億歐元資金,企圖在機器人產業鏈中建立自主技術優勢,減少對外國供應商的依賴,並在未來十年內成為全球領導者。

中國正視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壓力,也是推動人形機器人快速發展的重要動因。根據經濟學人智庫(EIU)預測,到2035年,中國60歲以上人口將占總人口近三分之一。這意味著數千萬老年人需要長期照護,而傳統醫療與社會服務體系難以完全承擔。使用能「做飯、清潔、陪伴」的機器人作為輔助照護者,被視為一項現實且具前瞻性的解決方案。

十年內取代部分人力

目前,這些機器人雖仍處於訓練與測試階段,但其發展速度驚人。專家預計,5至10年內,人形機器人將逐步在工廠與部分服務業崗位取代人力,並進入家庭場景。根據市場研究機構預估,2024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已達3.5億歐元,2025年將增至21億歐元,到2030年更可能突破113.5億歐元。

報導認為,這所「機器人學校」的意義已超越技術培訓本身。它象徵著中國正嘗試構建一套完整的「數據驅動學習生態」,結合虛擬實境、AI演算法、感知與控制技術,讓機器人具備自主感知、判斷與執行能力。換言之,這不僅是一個訓練場,更是中國人工智慧產業未來的「實驗基地」。

隨著人形機器人技術不斷演進,未來這些「學生」或許將成為醫療護理、家政服務、工業製造,乃至太空探索的中堅力量。對中國而言,這場AI驅動的技術革命,或許將成為解決勞動力短缺與人口結構挑戰的關鍵一步。 (編輯部)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