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數據顯示,本地居民失業率為2.6%(7,600人),數字看似平穩,卻未能全面反映社會的真實情況。不少市民仍面臨“搵工難、人工低"的現實挑戰——青年一如既往在“騎牛搵馬"的路上徘徊,而因行業轉型的失業群體,則在勒緊褲帶中度日。部分行業復甦緩慢,加上消費力疲弱,企業招聘意欲下降;同時,外僱政策調整未能有效配合本地就業需求,令青年與失業群體在勞動市場上處於被動。
筆者認為,政府若要回應當前困境,對中小企業的支援不應只停留於臨時性的“幫扶",而是着眼於長遠的“培育"。唯有營造適宜的營商環境,企業才能在市場中健康成長。筆者建議,可透過對閒置土地的重新利用和盤活改善,針對已定位為商業區的地塊,規劃好新興產業與特色商業項目的引入,以有效帶動人流、激發區域活力,令原有商圈與新建設互相串聯,達至資源共享與經濟協同發展。當然,這一切的前提仍是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為市民在經濟轉型與結構調整期提供堅實的安全網。
另一方面,市民求職意願主要集中於文職及零售行業,對如銀行業等穩定職位抱有高度期望。這些崗位普遍屬於本地居民“想做、能做",但目前仍存在由外僱擔任的情況。因此,外僱退場機制應優先針對此類職位,真正落實“本地居民優先就業"。
筆者同時強調,大型企業因職位層級完善,更具備培養本地人才的條件,理應承擔更多培訓責任。建議設立人才培養目標,推動企業培訓本地員工晉升至中高層,在合理調控外僱數量的同時,為本地居民建立清晰的發展階梯。而一些企業存在不規範做法,如聘請本地居民任兼職工作,實際由外僱長期承擔主要工作;或拆分崗位並壓縮工時,導致本地員工收入不穩。政府應強化審批後的跟進與抽查工作,嚴查不實招聘行為,確保本地居民的就業權益得到實質保障。
民眾青年會副理事長談兆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