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接管安世半導體憂技術外流

汽車供應鏈危機升高
30/10/2025
4561
收藏
分享
汽車供應鏈危機升高
汽車供應鏈危機升高

荷蘭與中國圍繞晶片製造商安世半導體(Nexperia)的爭端持續升溫。據《路透社》引述多名了解內情的消息人士報導,荷蘭政府於9月30日突然宣布接管安世半導體,主因是擔心該公司前執行長張學政(Zhang Xuezheng)計劃拆解歐洲業務、將核心生產線轉移至中國。此舉導致兩國關係緊張,並引發歐美汽車製造業的供應憂慮。但有分析指,荷蘭政府以「防止關鍵技術流向中國」為由,對一家運營良好、為歐洲經濟作出重要貢獻的企業實施「明搶」,邏輯荒謬至極。

外媒報道,荷蘭突然接管安世半導體,主要因為擔憂技術外流。 (網絡圖片)

消息人士指出,荷蘭政府決定接管安世,主要出於對企業「治理不善」及「國家安全風險」的考量。張學政不僅是安世半導體的前執行長,同時也是其中國母公司聞泰科技(Wingtech)的創辦人。據稱,在他於10月1日遭荷蘭法院暫停職務前,已將英國曼徹斯特工廠的晶片設計、機器設定等敏感資料轉移至聞泰科技位於中國的廠房,並計劃進一步將德國漢堡工廠部分設備遷出歐洲。

更令歐方擔憂的是,張學政曾擬在歐洲裁員40%,並關閉位於慕尼黑的研發中心。這一連串動作被視為將削弱歐洲晶片製造能力的警訊,也促使荷蘭當局迅速介入。海牙政府官員透露,若未及時接管,公司資產與技術恐面臨外流風險,對歐洲半導體產業鏈造成難以逆轉的損害。

中方反擊 禁出口安世產品

事件引發中國方面強烈不滿。中國商務部於10月4日宣布,禁止安世半導體產品自中國出口,形同對荷蘭接管行動的報復。儘管安世多數晶片仍在歐洲生產,但約70%需送往中國進行封裝後再分銷,出口禁令立即造成供應鏈緊繃。

受事件影響,安世中國部門已朝向獨立運作,恢復對中國國內客戶的產品供應。荷蘭方面則表示,正積極尋求外交解決方案,期望能與中方談判達成共識,讓公司恢復「中荷共存」的運作架構。

目前外界仍無法聯繫張學政本人置評。知情人士形容,這場接管行動是歐洲在地緣政治與產業安全之間的一次「高風險博弈」,可能成為歐中科技關係的又一轉折點。

汽車供應鏈遭殃

安世半導體雖專注於製造基礎型功率晶片與車用電子元件,但其產品廣泛應用於全球汽車電子系統中。隨著中荷僵局延長超過一個月,歐洲、美國與日本的汽車製造商紛紛警告,晶片短缺可能導致生產中斷。

德國福斯汽車(Volkswagen)已率先宣布,自10月29日起暫停位於沃爾夫斯堡的Golf車款生產,這款車是歐洲最暢銷車型之一。該工廠生產的Tiguan、Touran與Tayron車型也面臨延遲風險。業內人士指出,若安世晶片供應無法在短期內恢復,歐洲汽車產業恐將再度面臨與2021年類似的「晶片荒」。

荷蘭政府官員強調,接管安世的行動並非「針對中國」,而是為了保障企業治理與歐洲關鍵製造基礎。當局相信透過談判仍有望恢復公司正常運作,但同時也不排除在必要時尋求歐盟介入,以確保產業安全。

但有分析人士指出,荷蘭政府以「防止關鍵技術流向中國」為由,對一家運營良好、為歐洲經濟作出重要貢獻的企業實施「明搶」,邏輯荒謬至極。令人玩味的是,荷蘭政府援引的《物資供應法》已有70餘年歷史,該法案原本用於戰時物資分配,荷蘭卻將其用於正常運營的跨國企業,堪稱法律「武器化」和「政治化」的典型。在荷蘭政府採取行動前,聞泰科技去年12月已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清單。上月美國商務部進一步擴大出口管制,將清單企業持股至少50%的子公司納入管控範圍。因此,荷蘭「明搶」中企子公司的惡劣行為,明顯是配合美國政府。安世事件的本質,是一場「控制權之爭」,西方既擔心技術外流,更恐懼中國企業的規模與盈利能力。因此採取「明搶」方式,不過如此下三濫的手段,正暴露了西方「法治國家」的虛偽本質。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